大家都知道黃魚鴞的外觀是黃褐色帶有黑色條紋,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當黃魚鴞鳴叫的時候,喉嚨會鼓起露出白色的羽毛,這個白喉嚨的展現是純粹偶然還是另有用意呢?話說黃魚鴞有個近親叫做鵰鴞,是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大型貓頭鷹,牠們同樣也有類似的白喉嚨,近年來西班牙的科學家對鵰鴞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他們認為這樣的白喉嚨是有特殊的功用喔。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鵰鴞為何要鳴叫。研究人員記錄鵰鴞的鳴叫週期,發現鵰鴞在繁殖季前鳴叫最頻繁,那正是爭奪領域準備繁殖的時期,所以鳴叫是跟宣示領域有關,而且主要的鳴叫者是公鳥。這麼說來聽覺是鵰鴞個體間主要的溝通管道囉?研究人員說等等,他們認為視覺在個體溝通上的重要性可能不亞於聽覺,關鍵就在於牠們的白色喉嚨,因為白色在夜間是很強烈的對比色,研究人員推測鵰鴞鼓動白色喉嚨是一種視覺訊號。但是這要怎麼證明呢?
貓頭鷹的夜間視力或許很好,但是在完全沒有光線的時候牠們跟人類一樣都看不見東西,如果白色喉嚨是一個視覺訊號,在一片漆黑的夜晚要如何傳達這個視覺訊號呢?
沒錯,就是要有光。研究人員發現鵰鴞一天之中的鳴叫高峰是在傍晚和清晨,正好是還有微弱光線的時候,而且鵰鴞鳴叫時會站在高處,除了可以讓聲音傳得更遠,可能也是讓白色喉嚨的鼓動更加顯眼。這時你可能已經猜到了,除了清晨和傍晚,還有一種情況下的夜晚是有光的,就是月光。所以鵰鴞的鳴叫行為會受到月亮週期的影響,滿月的夜晚鵰鴞特別愛叫,而且會站在高處叫,至於沒有月光的夜晚,牠鼓動白色喉嚨也沒鳥看得見,因此就不怎麼愛叫,就算有叫也不會特別站到高處囉。
順道一提,在他們的研究樣區,平均每10x10公里的樣區內就有35對的鵰鴞,如此高的密度根本是研究鵰鴞的天堂嘛,在台灣相同大小的區域內頂多只有2對黃魚鴞而已(摔筆)。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從2010到2013年,我們共繫放8隻黑鳶幼鳥、野放4隻救傷成鳥,牠們身上都有翼標和腳環,部分還有佩掛VHF無線電發報器,但發報器的追蹤效果不佳,因此這些鳥兒的下落都要靠鳥友協助協尋回報。總計2011和2012年繫放的5隻幼鳥,3隻音訊全無、1隻中毒身亡、只有1隻確定存活。此外從目前的資料來看,每年10月的確是黑鳶中毒的高危險期。以下是概況整理:
● 黃2號
2010年10月黑熊媽媽黃美秀老師在屏科大校園內發現的虛弱個體(可能是中毒,但當時未檢驗),經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半年照護,2011年5月野放。同年10月由沈振中、林惠珊、曾建偉在大漢山觀察到黃2號與其他黑鳶個體混群飛行。
● 黃3號、黃4號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大家有沒有看過河烏呢?河烏分布在中低海拔的山區溪流,是燕雀目中唯一會潛水覓食的鳥類,也是溪流環境重要的指標物種,有河烏就表示溪水很乾淨無汙染喔。
每年冬末初春是河烏的繁殖季,本研究室長期在雪霸國家公園的武陵地區進行河烏的族群和繁殖調查,在河烏繁殖過程中有哪些有趣的行為?又會遇到那些危險呢?讓我們透過小型攝影機來一探究竟吧~記得要點HD觀看喔

上圖左邊是剛離巢的河烏幼鳥(身上還有白色的花紋),正在向牠的親鳥乞食。由於河烏無法從外觀分辨誰是誰,所以研究人員會在牠們腳上掛有顏色的腳環,利用不同的顏色組合來辨識個體,再經過長期的追蹤,就能夠知道牠們配對的情況、是否有換配偶、是否出門遠行、壽命有多長等等的資訊。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兩天(1/20-21)在東海大學舉辦的"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是台灣生態研究領域一年一度的盛事,每年參與人數都逼近千人,今年更是別開生面舉辦台灣第一屆紅外線自動相機攝影比賽,許多生態研究者過去已累積大量的自動相機照片,正好趁此機會把精采照片跟大家分享,根據主辦單位統計,這次比賽共投稿照片組128件,影片組117件,競爭非常激烈~
究竟什麼是紅外線自動相機呢? 其原理是將自動相機架設在山林野地之中,當紅外線感應器偵測到鏡頭前動物的移動時,會觸發快門進行拍攝。透過自動相機,我們可以了解有哪些動物出沒在深山之中,偵測野生動物的種類及出現頻率,也可以用來觀察野生動物的行為。早期的紅外線自動相機是裝底片的,一次只能拍36張就必須等研究人員上山換底片,近年來數位式自動相機逐漸普及而且功能越來越強大,只要記憶卡容量夠大,可以持續拍攝上千張照片,也就成為現今研究野生動物的利器~
本研究室2012年曾在屏東的一處黑鳶巢上裝設自動相機,是台灣的學術界首次利用自動相機來記錄黑鳶的繁殖過程,總計1個月的期間拍攝6000多張照片,其中有許多珍貴的黑鳶育雛影像和行為紀錄,因此當然不能錯過這次的自動相機攝影比賽。我們一共選了3張照片參賽,果然也不負眾望,勇奪照片組的第二名!!
頒獎典禮的現場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和各位分享兩個與黑鳶相關的優質的好節目,不容錯過公視製作的,我們的島,「死亡陷阱」專題--黑鳶所面臨的威脅的報導,現在可以線上看了!!! (灑花) ~~~ 這集死亡陷阱,真的很精采,不容錯過喔! 片中參與的實驗室人員有孫元勳老師、林惠珊、洪孝宇。 影片中的防檢局長官,提到禁用加保扶的可能性,讓我們露出了一線曙光。老農民阿伯也說到了過去黑鳶到處可見,但現在卻消失的問題。 錯過電視台撥放的人兒,快點來看看吧!
感謝這個專題的主要負責採訪/撰稿/攝影/剪輯的陳慶鍾先生,用心的製作。公視有我們的島,這樣優質的節目,真是台灣人的福氣啊!!
另外,我們的島官網也有一篇死亡陷阱的文字專題報導(點此可以觀看),在這兒一併與各位分享。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摺頁是教育宣導的利器,更重要的是進行教育宣導的行動。
這份摺頁由本實驗室設計,屏東縣政府支持製作^O^
將用來作為黑鳶訪談時的減少使用加保扶農藥的勸導使用,使用高級紙張材料,成本比較高,但卻也有個好處,收到的人可能比較捨不得包便當?!
本摺頁內容歡迎轉傳分享,在任何時候,有黑鳶即將死亡請通知我們,在本校收容中心的獸醫師幫忙、屏東鳥會蕭醫師的幫助下,可能可以挽回一條生命。如果是發現黑鳶屍體,也請務必通知我們,抽絲剝繭,了解黑鳶的死因。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日的相關新聞,由於篇幅有限容易讓大眾產生誤會,我們要特別強調,農藥在合法合理的使用之下,能夠防止作物病蟲害,農藥的毒性會隨著時間及陽光照射而降解衰退,在採收前只要不再追加農藥,過了安全期後才採收販售,我們並不會如文中的鳥類吃到如此高濃度的農藥,也不會影響到人體健康,因此不需要恐慌或拒買。
目前看到黑鳶和其他鳥類遭到毒害的元兇都是加保扶(又稱好年冬),在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農藥主管機關)的分類上是屬於劇毒農藥,尤其對鳥類的風險更高。不過根據我們訪談農民的結果,按照標準稀釋倍數和使用規範,施用農藥會把鳥毒死的機率是很低的,所以田裡會有大批死鳥很可能都是”故意的”。
”他們根本就沒稀釋,把稻穀泡在原汁裡面,然後就拿去撒在田邊”,
訪談的時候一個大嬸小聲地說。
其他農民更直接: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目前黑鳶的危機是什麼?保育方案有哪些?
根據研究黑鳶的前輩沈振中多年來的觀察,屏東地區共有20多處黑鳶的巢區,每一巢每年出生1-2隻幼鳥,而且幼鳥成功離巢的比例非常高,所以黑鳶在繁殖上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每年產出這麼多的幼鳥,為什麼族群量始終無法提升?這些幼鳥離巢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秋冬季的農田毒鳥行為會造成黑鳶誤食而中毒,而這兩年發現的3個案例都是當年出生的幼鳥,顯示幼鳥可能是中毒的高危險群,成鳥也許過去曾經中毒但捱了過來,所以學會避免去撿拾(因為案例太少,這只是猜測)。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為了探究黑鳶為何會中毒,因此,我們從十月開始進行農田調查,這一個月以來,看盡大大小小的農地,也看見遍地的屍體,原來有這樣的事情在農村野地中發生著,有垂死掙扎的小鳥,有倒在農田中動也不動的屍體,有的屍體已經被猛禽開膛剖肚,幾天下來常被這些歷歷在目的場景在睡夢中驚醒。
還記得嗎?我們估計某一片約18公頃的紅豆田,有著約1800隻的死鳥(這數字還真的是小看了這片田中死鳥的數量),當時我們將其中一隻紅鳩送檢驗(檢驗費4500元),第一份的檢驗報告在兩天前收到: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9) 人氣()
這裡,綿延的山區,有著很多黑鳶朋友,前往野放的路上,就見到了兩、三隻黑鳶,嬉鬧的玩耍著
乘著上升的氣流慢慢往上飛行,我望著這片山谷,擔心著開往山區的20分鐘車程,你暈車了沒?
害怕在紙箱中的你,會不會突然沒了動靜,
也擔心著,雖然這裡有著你的同伴,但從九如來的你,會不會不適應這裡
聽說你的體重有下降一些,想必身體狀況還在恢復中,再加上不喜歡被關起來吧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熱情網友的意見提供,我們的FB粉絲團熱情開張了,當然仍然會維持本BLOG的文章刊登,以利後續搜尋及意見討論,在FB的粉絲團只要按讚的人都可以知道後續的消息及方便參與討論,也是一個相當好的點子。雖然我們人力有限,不過,仍希望能夠將第一手消息跟大家一起分享。 本實驗室粉絲團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iwcraptor 各位網友們,歡迎來按讚,相信不只是BLOG的文章會越來越多,剛開張的粉絲團雖然現在內容還不多,但之後粉絲團也會有越來越多即時性的貼文跟各位分享。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身體狀況還沒有完全恢復,身上又出了一些疹子有些偏頭痛的現象,因此農田調查暫停一天,但今天在實驗室中,接到了來自屏東鳥會蕭恩沛醫師的消息:
[ 惠珊 有不幸的消息,剛剛收到一隻站不大起來的黑鳶,垂頭喪氣中]
這隻黑鳶是由屏東縣九如鄉消防隊透過屏東縣政府輾轉送到蕭醫師那裏的,送到蕭醫師那裏時,黑鳶站都無法站,軟腳,頭往下垂。蕭醫師因為有了去年兩隻黑鳶農藥中毒而死的經驗,再加上我們觀察到黑鳶撿拾中毒死鳥的關係,因此蕭醫師在第一時間做了決定,為這隻黑鳶注射了阿脫品(Atropine)農藥解毒劑進行解毒。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過去老鷹抓小雞的主角,曾幾何時,牠們在農田間已經困難見到了呢?
去年的這個時候,有兩隻黑鳶死亡,透過屏東縣政府的經費支持、通知及屏東鳥會蕭醫師的幫忙,我們順利取得樣本並採樣,經由化驗,得知兩隻黑鳶是因為加保扶中毒而死,(詳見:黑鳶中毒死亡事件簿http://iwcraptor.pixnet.net/blog/post/8091370)。有鑑於此,今年在屏東縣政府的經費支持之下,我們展開了農田調查,目前率先清查屏東縣崁頂鄉的農地,發現野鳥在農田中毒死亡的情事,相當嚴重。
以下提供三則調查日誌,和各位朋友們一起來感受體驗調查的實地現況
◎調查的第一天,我們發現了大規模的農田,裏頭有上千隻的死鳥,包含:麻雀、紅鳩、珠頸斑鳩、小雲雀、斑文鳥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黑鳶(Milvus migrans)俗稱老鷹、來葉、厲翼,是群居性的猛禽。在史溫侯的發現的年代,是屬於一種南北各地普遍生存的猛禽,且與人類棲息環境密切。是老一輩的人在50年代以前可以常常目擊到老鷹抓小雞的景象,也有許多民間傳唱的歌謠及故事。然而,近年來黑鳶從普遍在台灣生存的鳥種,變成台灣境內數量最稀少的猛禽之一。

厲翼、厲翼飛上山,囝仔快做官
厲翼、厲翼飛高高,囝仔中狀元
厲翼飛低低,囝仔快做爹 (傳唱歌謠)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祂有很多面孔,是研究者可敬的老師,賞鳥人心目中的夢幻物種,馴鷹人士渴望的珍稀收藏,是排灣族與魯凱族人「真實傳說」(註)中祖先的化身,同時也是頭目與英雄的象徵。曾經是福爾摩沙大地的霸主,時至今日,當人們不再愛惜孕育他們的大自然,子民不再遵守禁忌,習慣隱身於森林的牠,處境將越來越艱難。
天生勇者
這種神祕而雄偉的動物稱為熊鷹,又名赫氏角鷹或鷹鵰,排灣族族人稱呼牠為qadis或adis,魯凱族西魯凱群則稱呼牠為alisi。熊鷹是台灣留棲性猛禽中最壯碩的物種,全身披著斑駁的,足以炫惑獵物的羽織,頭戴著與其身分相稱的冠羽,以一雙銳利的眼監視著牠的領土。
一對強而有力的翅膀與舵似的長尾羽讓牠既可以隨著上升的氣流盤旋巡視,也可以快速的俯衝,或是在枝葉交錯的森林樹冠層下穿梭,那喙與爪像是屠夫手中的彎刀,將獵物開腸破肚分筋錯骨也綽綽有餘。在分類學上屬於鷲鷹科亞洲鷹鵰屬(genus Nisaetus),目前熊鷹共有三個亞種,分布於日本、中國東南、台灣、中南半島、印度,以及斯里蘭卡。族群數量稀少的牠屬於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這種猛禽棲息於海拔300~2800公尺的森林環境,但偶而也出沒於海邊或是超過海拔3000公尺樹木界限以上的地方。從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所孫元勳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進行無線電追蹤的結果來看,成年的熊鷹雄鳥的活動範圍將近650個足球場的大小(530~560公頃)。而離開父母的領域開始闖蕩山林的年輕熊鷹,一直到牠們找到領域可供繁殖之前,會到處遊蕩。這些漂泊的羅漢腳往往遭到已經占領品質較好的領域的成鳥驅趕,而被迫利用如人造林、農墾地等比較差的棲地。也因此,有些年輕個體在某個階段的活動範圍會非常的廣堥,不僅能輕易地跨越中央山脈,面積還能達到數百平方公里。
溫柔的獵人
與善盤旋愛叫的大冠鷲相比,安靜較少飛行的熊鷹往往給人低調神秘或是懶惰的既定印象,在這裏我們要為牠稍作澄清。以無線電追蹤的結果顯示,其實熊鷹大約在6點左右就已經上工了,活動量在接近中午前後達到高峰。那麼為什麼這兩種猛禽的習性給人截然不同的印象,主要是因為覓食策略與鳴叫習性的不同所致。熊鷹的覓食策略主要是伏擊,站在視野良好的枝條上注視,等待獵物經過再出擊,與大冠鷲長時間盤旋搜尋獵物不同,這也就是為什麼熊鷹給人一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鳳頭蒼鷹對不少朋友來說相信是個不陌生的名字;相較於大冠鷲,鳳頭蒼鷹的身形小了許多且不常鳴叫,但走在山野間,仍常可見到牠安靜的在空中盤旋著,並時而展示他那專屬的飛行特徵──下壓並快速地抖動雙翼。

鳥友間常戲稱此舉有如外丹功的甩手動作般,另外鳳頭蒼鷹白色的尾下覆羽長呈現很蓬鬆的狀態,看起來彷彿是穿了白尿布,因此當您看到一隻小型的猛禽在空中盤旋時,時而下壓抖動雙翼,並且露出明顯的「白尿布」時,是的,本文的主角──鳳頭蒼鷹正在您面前展示牠飛行的美技!

我就在你面前 你是否看到?
先前以為要與猛禽相遇,不外乎得在山巔水湄此等人煙稀少之地,直到筆者在學長的軟硬兼施之下幫忙他的研究「台灣南部都市環境鳳頭蒼鷹之巢位選擇」,實際走訪南部各都市的校園綠地後才體悟到,原來「猛禽」離我們這麼近!無論是在都會公園、校園,甚至在車水馬龍的行道樹上、大樓間的小綠地中,都有機會目睹到鳳頭蒼鷹俊俏的「鷹」姿。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年秋天,恆春半島的天空總有場華麗饗宴,讓參與過的朋友一定永生難忘,甚至到了這個季節心中便會被那片廣闊藍天給完全佔據。

嗜「毒」成癮
有位保育界的前輩形容這種症狀叫作「鷹毒」,欲解毒者,必須親自趕赴這片海角藍天解毒,但這「鷹毒」似乎只會越陷越深,很「幸運」的,筆者在2006年秋天也染上此毒,且至今無法自拔。
這魅惑眾生的小精靈是種美麗猛禽,牠有著台灣其他猛禽少見的豐富配色,名為「赤腹鷹」。其胸前至腹部有著美麗的橘紅色調,頭部延伸至背部是對比強烈的藍灰色,且身體的羽色會隨著年齡有不同變化;另外雄鳥有著深紅色的雙眼,雌鳥與幼鳥則為黃色。
如此美麗的牠,飛行氣質也頗為活躍,看著成百上千的赤腹鷹,隨著熱氣流翻騰而上,在空中形成宛如龍捲風般的「鷹球」、「鷹柱」,接著大夥筆直往南飛時則呈現「鷹河」。而在這景色下的人們,無不張大了嘴、雙眼癡望著天空,並且不覺發出:「哇~哇~」的讚嘆聲,不過請放心,至今尚未有被赤腹鷹便便滴到的幸運兒,所以您可以盡情的張大嘴讚嘆無訪!說到這,您是否心動?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孫元勳
熊鷹是台灣最大的森林性猛禽,主宰森林大大小小的動物,可能除了台灣黑熊和台灣野豬之外,其他動物均要畏牠三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熊鷹飛羽的獨特三角斑紋竟讓牠與擁有類似花紋的百步蛇產生聯結,成了排灣及魯凱文化中的元素之一。時至今日,熊鷹、文化與生態保育三者間,形成了難解的三角習題。
熊鷹羽象徵權貴
在排灣及魯凱文化裡,熊鷹羽毛是權貴象徵,也是頭目及貴族婚禮中必備的聘禮之一。在排灣及魯凱族的古老傳說中,人死後變成百步蛇,再由百步蛇蛻變為熊鷹,熊鷹羽毛上類似百步蛇身的三角斑紋,就是最佳證明。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文/汪辰寧
“老師,我想做黃魚鴞!!”
還記得當時進入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研究室的時後,憑著一頭熱血跟孫元勳老師提出這樣遙不可及的題目。現在回想…當初真的很有種!!
黃魚鴞是台灣唯一的溪流型猛禽,終其一生不會遠離溪流環境,而牠們因應溪流環境而形成的長條型領域也跟一般鳥類有所不同。雖然說黃魚鴞的分布相當廣泛,但是有關黃魚鴞的觀察記錄實在是少的可憐,原因不外乎高階消費者的族群量本身就低、棲地的特殊需求、夜行性,還有牠的叫聲實在是…..小的很低調。就連身形不到牠1/3的黃嘴角鴞叫的都比牠大聲非~常~多~!!! 這直接造成研究難度的倍數提升。起初孫老師動用了半個研究室的人力來協助調查,不過我不是回報他陷阱沒動靜,就是有動靜但是卻失敗了…每次報告進度都心虛的緊啊。
第一年可說是不斷在嘗試各種捕捉方法的一年,讓我深刻的感覺到生態調查完全不像Discovery影片那樣精彩,也沒有史帝夫厄文( Ssteve Irwin) 的節目般刺激。每天不是做陷阱、巡陷阱、就是改良陷阱,然後就是漫長的等待。這樣的日子聽起來很枯燥,而事實上…確實很枯燥,只好告訴自己心急也沒用,放下心來慢慢等吧。”盡人事,聽天命”或許就是野外研究者的其妙特質吧。
2009年8月的某個凌晨,七家灣溪谷中除了山羌沙啞的嘶吼之外,多了一聲平常聽不到的興奮狂吼。是的!!在連續熬了7個日夜顛倒的生活之後,我終於抓到黃魚鴞了!!!直到現在都還能清楚記得那站立在溪畔的身影,以及在微弱光線下呈現紅色反光的雙眼。還有一雙因為緊張而不斷微微顫抖的雙手,將我人生中的第一次給有驚無險的裝入鳥袋。隔日(其實不過幾個小時之後),在順利將黃魚鴞做完所有繫放流程放飛之後,這一陣子緊繃的精神瞬間解放,然後結果就是躺在床上掛了四天的病號….。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2007年4月初,電影阿波卡獵逃(Apocalypto)在臺灣上映沒多久,福爾摩沙版的戲碼也在臺東山區開演。我們的演員卡司一點都不遜色,有臺灣獼猴嬰猴,飾演Macaca部族的主角,實力派的熊鷹親鳥(圖1.與圖2.)飾演反派角色,以及2位人類飾演跑龍套的角色兼場記與觀眾。
不同的是福爾摩沙版的這齣戲太過深奧難以理解,取景也不是很理想,以致於觀賞後反而留下更多疑團,似乎是為了將來繼續拍攝續集所留的伏筆吧。

圖1. 2007年台東巢位雌鳥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