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一直覺得台灣中部有個神祕的結界,把黑鳶分隔在台灣南北兩側,成為兩個獨立的小族群。不過就在前兩天,有隻黑鳶打破了這個結界,證明台灣南北兩個族群是有交流的!!
這隻黑鳶名叫「小茄子」,為什麼會叫做小茄子呢,是因為在今年(2020年)2月的時候,牠在屏東北部某處茄子園墜落,被農民發現後送到屏科大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進行救治,經獸醫抽血檢查發現凝血功能異常,臨床判斷為老鼠藥中毒。這隻深陷鼠藥中毒危機的小茄子,身上淺色花紋很多代表還是一隻幼鳥,我們收到通知後都很擔心牠的狀況,總是在等著收容中心的消息。

剛送進屏科大收容中心治療的小茄子(收容中心提供)
所幸經過兩個多月的調養,小茄子的身體狀況已經恢復,獸醫評估可以野放了。為了知道牠後續的動向,我們在小茄子身上背衛星追蹤器,也戴上藍色的腳環M5,這樣一來可以確定小茄子野放後的狀況,另一方面也可以知道他們在什麼時候會去哪裡,增加活動模式和棲地利用的樣本數。於是小茄子的野放日,就由牠肩負重任擔當我們的「間諜」,平安地回到野外!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篇最新發表在頂尖期刊Science的論文指出,只要微量的新菸鹼類殺蟲劑,就會導致食穀性的候鳥體重下降和遷徙延遲,這對牠們在遷徙過程中的存活率和接下來的繁殖表現可能會有嚴重影響。
新菸鹼類殺蟲劑(如益達胺)是在1990年代之後推出的新形態農藥,號稱相對於以往的殺蟲劑(如DDT)毒性低且分解快,因此迅速席捲全球農業市場,成為目前最普遍使用的農藥之一。不過近年研究顯示,這類殺蟲劑並非真的如此安全,接連發生在世界各地的蜂群崩解現象,很可能就跟新菸鹼類殺蟲劑有關。而如今,新的研究證實連鳥類都受到影響。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鼠害一直是農民頭痛的大問題,以往用老鼠藥會造成老鷹間接中毒,但是不用老鼠藥,就只能用鼠籠一隻一隻抓嗎? 實在太麻煩了,用老鷹棲架做生物防治? 但我家這邊沒黑翅鳶怎麼辦? 最好是有一種連續捕鼠裝置,可以在田間自動工作、不用人去處理抓到的老鼠、而且價錢又便宜,有這麼好的東西嗎?
各位,或許還真的有!! 根據一篇今年7月發表在國際期刊Pest Management Science的新論文,德國研究者測試兩款捕鼠陷阱,這兩款陷阱特殊的地方在於,不只可在田間連續捕鼠,而且捕捉到的老鼠可以讓鼠類天敵吃掉,不需要人去處理~ 這是怎麼做到的?
第一款是自動捕鼠箱(standby‐box),這捕鼠箱有個單向的入口,裡面放誘餌,然後設計了一個可上掀的蓋子,當抓到老鼠時,其他動物可以自行打開蓋子去捕食老鼠(如左上角的4張小圖)。這捕鼠箱已經有商品化,在德國市面上可以買到。
不過研究者認為這捕鼠箱的效率仍不夠好,於是他們設計了第二款的全新自動捕鼠槽(tub‐trap),大約是長寬高各40 cm的槽狀物(除了左上角4張之外的其他小圖)。這個槽狀物要埋進土中,也是有個入口,裡面擺放誘餌,但是有個老鼠跳不出來的露天開口,當有老鼠進入陷阱被困在槽內,其他動物就可以從上方開口把老鼠叼走,像不像是個天敵得來速?!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2014年,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首度證實,有瀕危的黑鳶因老鼠藥中毒死亡,老鼠藥對台灣猛禽的危害才開始受到重視。2015年起由農藥主管機關防檢局邀集多個單位,展開大規模的台灣猛禽體內老鼠藥殘留調查,總計檢驗21種猛禽、全台各地200多件肝臟樣本。結果共有10種猛禽、超過6成的樣本驗出老鼠藥殘留,顯示老鼠藥已經普遍進入台灣生態的食物鏈之中,此研究論文在近日發表於環境科學領域的權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19.07.076)。
本研究的參與單位包括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和鳥類研究室、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路殺社)等。歷經3年的猛禽樣本收集,樣本主要來自救傷但不治死亡的猛禽,另有部分來自路殺採集或是機場的鳥擊防治措施。猛禽死後經解剖取出肝臟,送往農委會藥物毒物試驗所或是景博科技公司進行14種老鼠藥成分的殘留檢驗。
研究結果顯示,在平原和低海拔地區常見的5種猛禽中,主食鼠類的黑翅鳶老鼠藥檢出率高達9成,且檢出的平均濃度也最高(211 ppb)。此外,有腐食習性的黑鳶和主食蛇類的大冠鷲,分別是檢出率和平均濃度的第二位,顯示腐食性以及主食蛇類也是老鼠藥中毒的高危險群,並間接證明蛇類可能是老鼠藥在食物鏈中傳遞的重要環節之一。至於在鄉村和都會區很常見的鳳頭蒼鷹和領角鴞,牠們食性廣泛,並非以鼠類為主食,但老鼠藥的檢出率也都超過5成。

5種常見猛禽(BWK黑翅鳶、BK黑鳶、CG鳳頭蒼鷹、CSO領角鴞、CSE大冠鷲)的主要食性,以及肝臟中殘留老鼠藥的平均濃度(mg/kg = ppm = 1000 ppb)。繪圖: 魏心怡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鳶,可能是全世界數量最多、也是最適應人為環境的猛禽,但在台灣卻一度瀕臨滅絕。7年前(2011年),當我們接續沈振中老師的觀察,剛開始投入黑鳶研究時,黑鳶在台灣大量消失的原因仍是個謎,而當時全台灣的黑鳶數量還不到200隻。後來我們展開了黑鳶幼鳥的繫放追蹤、發現亞成鳥接連中毒死亡,追查發現是撿食農地死鳥和老鼠導致的間接(二次)中毒,而農地死鳥和死鼠則起因於為防鳥鼠害的故意毒殺。這部分的故事已經呈現在由梁皆得導演拍攝、2015年上映的”老鷹想飛”記錄片之中。

不過從這些近年的、零星的中毒案例,真的能夠解釋過去黑鳶大量消失的原因嗎? 在老鷹想飛上映之後,我們仍持續調查農地毒鳥事件,也藉由臉書社團(寂靜的秋天-農地毒鳥回報)收集全台資料,並進一步查詢過往農業文獻,試圖找出黑鳶中毒跟過去大量消失之間的關聯性。終於,有關台灣黑鳶遭遇二次毒害危機的論文,在近日被國際猛禽研究期刊接受刊登,標題是Recent Avian Poisonings Suggest a Secondary Poisoning Crisis of Black Kites During the 1980s in Taiwan (Journal of Raptor Research 52: 326-337)。以下重點介紹這篇論文的內容,希望黑鳶在台灣大量消失的這個環境警訊和歷史教訓,不會再被人們所忽視。
台灣黑鳶大量消失的時間點
所以台灣黑鳶大量消失真的是毒害惹禍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先釐清黑鳶消失的時間點究竟是什麼時候(這部分要感謝台灣猛禽研究會的林文宏大哥已做過詳細的文獻整理,以下只列出重要文獻)。許多19世紀的外國博物學家(如史溫侯1863,拉圖雪1898等),皆描述台灣的黑鳶從南到北都很普遍;一直到1973年,台灣第一次比較有系統的留鳥調查,黑鳶仍被歸類在三顆星的”普遍”等級(陳炳煌、顏重威1973);1976年出版的圖鑑”新台灣鳥類指南”,同樣描述黑鳶是常見的留鳥(謝孝同、柏萊蕭1976)。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和日麗的一天(2018.04.19),台中市霧峰五福社區在地自然農法的農民們,齊聚在土地公廟內,七嘴八舌地討論著今天要來聽聽老鷹保育的講座,還有人工猛禽棲架究竟該如何架設在稻田區中,本研究室在水保局台中分局的主辦邀請之下,由研究助理及研究生前往台中市霧峰五福社區進行人工猛禽棲架的推廣。


人工猛禽棲架,是由農業委員會防檢局支持本研究室進行農田猛禽生物防治的研究,先前我們是在鳳梨田中架設9米高的棲架,吸引黑翅鳶駐足停留獵食當地的鼠輩。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是一隻雙重中毒的黑鳶
去年(2017年)10月,有一隻黑鳶墜落在屏東大仁科大的羽球場上,經網友通報後我們立即到場將屍體帶回,檢查發現牠的嘴裡和胃中有小型鳥的肉塊和羽毛,表示牠最後一餐吃了一隻小鳥。牠的肝臟經農委會藥毒所檢驗,竟然同時驗出加保扶和老鼠藥,是雙重中毒。
加保扶(又稱好年冬)是劇毒農藥,一般鳥類只要吃到微量就可在幾分鐘內致死,因此有少數農夫會用飼料拌加保扶來毒殺危害農作的野鳥,黑鳶再撿食這些死鳥就會跟著中毒,往年已有多起案例被發現。
老鼠藥屬於抗凝血劑,是慢性毒,會讓中毒的動物逐漸內出血而衰弱死亡,約需7-10天不等,而中毒的老鼠同樣可能被黑鳶捕食。這隻黑鳶很可能是在幾天前先吃到老鼠藥中毒的老鼠,在身體虛弱之際又撿食加保扶中毒的斑鳩,因加保扶的急毒性而喪命。
這隻黑鳶中毒並非單一個案,未被發現或通報的案例可能更多。今年1月由台灣猛禽研究會轉通知,在屏東長治的產業道路上有一隻虛弱倒地的黑鳶,但發現者去找紙箱回頭要將牠裝箱時已不見蹤影。同樣是1月份在台南官田,有農民目擊一隻黑鳶撿拾中毒斑鳩在電線杆上進食,不久就從電線杆上墜落地面,隨後被野狗叼走。最近的一筆就是1/11屏北的農地上,一隻黑鳶嘴裡叼著老鼠身亡,所幸這隻我們有取得屍體,目前正在送檢中。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7年全台灣黑鳶族群數量同步調查總隻數為595隻。台灣猛禽研究會自2013年起,每年秋冬季(非繁殖季)都會動員許多志工,在黑鳶主要夜棲地進行兩次的數量同步調查,2017年第一次(9/15)數到577隻、第二次(12/23)則是595隻,兩次的差距不大,年度數量就以較高的595隻為代表。
從近年黑鳶族群數量的趨勢來看,從2013年到2016年有明顯的增加,但2017年卻是微幅的下降,族群成長的趨勢並沒有維持住,且主要族群仍侷限在台灣南北兩端,並未向中部擴展,顯示仍有限制族群成長的因素存在。

黑鳶有群聚夜棲的習性(又稱為黃昏聚集或晚點名),老鷹先生沈振中過去已掌握黑鳶在全台各地的夜棲地點,多數是在淺山溪谷或水庫旁的樹林中。而根據近兩年的衛星追蹤資料顯示,個體會在不同的夜棲點之間移動,例如今天睡在A點,明天可能會換去B點,因此各夜棲點的數量會互有消長,這也是為何需要許多志工同一天在全台灣所有夜棲點進行同步調查的原因。
不過各夜棲點的黑鳶數量變化也可能會反應環境的變動,例如本次黑鳶數量最多的樣區為萬里為104隻,這是萬里樣區歷年來的最大量,而先前北部黑鳶族群量最大的地方是翡翠水庫(2016年109隻),但今年翡翠水庫僅記錄到50隻;瑞芳更從2016年的78隻下降到只有7隻,這些夜棲點(或附近覓食區)的環境是否出現變化,需要後續更密集的觀察。
屏東的最大夜棲點三地門附近,這兩年新增一個在內埔的夜棲點。數10年前,當地周邊的樹林就曾有黑鳶聚集夜棲,包括屏東鳥會的吳正文理事長、屏科大鳥類研究室的孫元勳教授都曾見過,但此夜棲點已多年未被使用。然而自2016年起,該夜棲點又陸續開始有黑鳶聚集,因此開始納入調查,但數量合併至三地門樣區(2016年三地門54隻、內埔53隻)。今年確認內埔夜棲點已有穩定的聚集,所以跟三地門的數量在地圖上分開呈現。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繼本研究室之前推出超漂亮應景的紅色系老鷹農民曆,新的一年再度有最新力作! 卡娃宜的卡通老鷹農民曆!
這次的老鷹農民曆,首刷1600本,由林務局、屏東縣政府、台灣猛禽研究會、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一起推廣,希望阿貝阿恩們會喜歡,歡喜做農、歡喜看農民曆。農民曆主要將用於老鷹保育、猛禽生物防治以及綠保標章之推廣使用。
至於一般民眾要如何拿到老鷹農民曆呢?? 只要捐款給台灣猛禽研究會(02-2823-9028)一定金額就可以獲得一本啦!!! 詳情請洽猛禽會~
這次老鷹農民曆裡面的內容介紹新興的有機農業潮流及綠色保育標章、農業標章4章1Q、另外還透過動漫卡通畫出貓頭鷹巢箱該如何製作、猛禽棲架如何架設,才能有效的防止老鼠入侵農地,透過卡通的手法將內容呈現的相當有趣。
之前研究室在田野間作推廣時,有屏東縣縣長頭像的農民曆總是大受歡迎,這可能跟屏東縣長是農家子弟而且在屏東算是人緣很不錯有關吧。所以我們這次的農民曆有兩款封底,一款有受歡迎的縣長照片XDD,另一款則是沒有照片的,在農民曆的封底,縣長也對於農民朋友整年辛勤的付出讚賞,表示由於更多的民眾注意食安問題,而有機農業及綠色保育農業是未來的趨勢,希望更多農民能夠加入其中,帶動台灣的綠色經濟。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暨2014年的熊鷹保育論壇之後,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在上周六(12/16)再次舉辦「重現排灣族傳統熊鷹文化-部落領袖座談會」,邀集超過50位排灣族各部落領袖(mamazangiljan),討論如何維持傳統羽毛文化並兼顧熊鷹保育,有許多部落領袖穿著傳統服飾出席,藉此表達對此座談會的重視。

座談會大合照
熊鷹是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動物,同時也是排灣族和魯凱族傳統文化中的神聖動物,因此熊鷹羽毛頭飾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鳥類研究室的孫元勳教授從2005年起就開始研究熊鷹的生態、民族動物學與狩獵壓力,其研究顯示,熊鷹遭受盜獵與棲地喪失等威脅,族群出現衰減跡象;而其中盜獵的壓力來源之一就是地下羽毛交易。事實上,過去嚴謹的羽毛配戴規範是具有永續利用的精神,且不至於犧牲動物,但近年來配戴羽毛的風氣逐漸改變,造成熊鷹羽毛需求量提高,已經威脅到野外熊鷹的生存。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上一篇 農地貓頭鷹住宅-領角鴞篇,寫到可愛的領角鴞在巢箱內生寶寶,快樂的組成家庭,溫溫馨馨! 讓研究生HAPPY的收資料,但事情總不是憨人所想的那麼順利,事實上,當巢箱掛設出去後,一個一個的小巢箱就像是恐怖驚喜箱一般的牽動人心,每次的巡邏打開巢箱的瞬間,都是忐忑不安的! 好像都可以聽到裡面的住戶們對著研究生在大喊,Surprise!!!!!!!!!!
巢箱巡邏時研究生,需要拿起伸縮桿,上頭接著相機、手機、或GOPRO,查看住戶有誰?!

雖然我們貓頭鷹住宅是打造給領角鴞用的,往往有時候,人算不如天算。這是.....蜂窩!!!! 蜜蜂們利用巢箱來做一個蜂巢,利用木板的穩固性加強耐風甚至禦防天敵讓家園更加堅固QQ。

在做文獻回顧時發現,英國史丹佛倉鴞行動組織也曾提到掛設給倉鴞使用的巢箱,會有如:歐鴿、寒鴉、鴛鴦、灰松鼠甚至是灰林鴞入住。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在林務局及屏東縣政府的支持下,我們研究室開始在農地旁打造貓頭鷹住宅!!!! 領角鴞一種在台灣低海拔樹林裡常見的貓頭鷹,無論是都會公園或是農村社區裡,只要有許多的樹木就可能會有領角鴞的出現。擁有可愛圓圓大眼睛的領角鴞吃的食物很廣泛,包含小型鳥、昆蟲、鼠類、青蛙、蜥蜴等,往往因為環境的開發、老熟森林的減少而找不到樹洞可以繁殖居住。領角鴞究竟可不可以當農民的捕鼠好手呢!!!! 所以我們開始在農地旁的小樹林懸掛貓頭鷹巢箱,一方面希望為尋尋覓覓住所的領角鴞找個家,一方面則想了解在農地旁出沒的領角鴞幫助農民抓老鼠的效率到底好不好?!

2016年年底第一批宜家住宅60個就掛在屏科大附近的鳳梨田農地旁,沿山公路附近從高樹鄉一路到枋寮,我們尋覓鳳梨田旁的小樹林懸掛貓頭鷹巢箱,這些小樹林往往因為樹齡不夠老熟,缺少貓頭鷹繁殖時需要的樹洞,但儘管如此,農地附近有豐沛的小鼠和其他食物,所以不少農民都表示,曾經在晚上聽過貓頭鷹叫聲噢!!

我們使用合板木材製作長22公分、寬21公分、高35公分的巢箱,刷上深色油性油漆來延遲因台灣高溫多濕的環境造成的木板腐朽情況,延長巢箱使用年限。在巢箱的正面挖出一個直徑8公分的洞口當作領角鴞的出入洞,並在巢箱底部鑽4~6個直徑1公分的小孔幫助排水。還要收集一些樹葉鋪在巢箱裡面,當作領角鴞寶寶最柔軟的床。最後,在樹林裡選擇那一棵樹,放在離地約4~5公尺的地方。不過究竟農地旁的貓頭鷹巢箱會不會有領角鴞賞光入住呢??
鏘啦~ 終於!! 終於發現領角鴞媽媽未經告知就擅自開始孵蛋啦~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今天要介紹一篇2012年刊登在Pest Management Science(有害生物管理學期刊)的文章,通常利用猛禽進行鼠害防治的論文都是刊登在鳥類學、保育生物學或是農業生態學期刊,但這本Pest Management Science是農藝學(Agronomy)領域的頂尖期刊,等於是突破了生態學的同溫層,想必有它厲害的地方。而且文中不只介紹貓頭鷹使用巢箱,還有紅隼也會使用巢箱哦。

文章的前言說明,西班牙近年來飽受田鼠(Microtus arvalis)為害之苦,這種田鼠在1980年代以前只分布在西班牙中北部山區,對人類幾乎沒有影響,但最近數十年田鼠族群開始擴張至西北部的平原地帶並且爆炸性的成長,造成大量農業損失和傳染病(如鼠疫)的威脅。
田鼠從潮濕山區擴張到乾燥平原的原因,推測跟大規模農業開墾導致自然環境改變有關,且其族群波動有週期性,大約每5年會出現一次高峰期。有關當局為了防治鼠害,就開始大規模投藥,在田鼠族群高峰的2007年,鼠害控制就花費1500萬歐元,並補償農民900萬歐元,所費不貲。但投藥也產生負面影響,許多猛禽(如紅鳶)被證實二次中毒,也有狩獵物種 (如鴿子和野兔) 誤食老鼠藥,可能會影響人類健康。所以該研究希望了解人為提供猛禽巢位,能否增加猛禽數量來抑制田鼠危害,這樣的方式不只對環境友善成本也更低。
這個研究從2009年開始,共規劃三組樣區,每一組有兩個樣區各2000公頃,分別是實驗組(設置100個巢箱)和對照組(不設巢箱)。巢箱的型式很簡單,就是一個5公尺高的支架上裝個木箱,豎立在空曠的田野中,紅隼和倉鴞的木箱略有不同。除了在繁殖季會檢查巢箱外,他們還另外調查樣區內紅隼的數量,方法是在每個樣區規劃4條馬路穿越線(每條4公里),然後開車沿路計算看到幾隻紅隼。田鼠的數量在每年3、7、11月各調查一次,每個樣區有12個樣點,每個樣點設置35個鼠籠。此外也調查巢箱周邊500公尺內的田鼠排遺和咬痕,作為一個田鼠數量的間接指標。有猛禽入住的巢箱會蒐集食繭,調查田鼠所佔猛禽食性的比例。
結果顯示,在三年的研究期間共有179次紅隼繁殖,而且數量逐年增加,從第一年每個樣區0-13對,增加到第三年每個樣區27-42對,實驗組的紅隼數量(馬路計算)也大幅高於沒有巢箱的對照組,顯示巢位不足確實是紅隼族群的重要限制因子。然而倉鴞在三年期間只有24次繁殖,多數樣區在前兩年都是0,只有一個樣區在第三年增加到17對,推測是因為倉鴞播遷到新環境的能力比紅隼弱,所以需要較長時間才會進入樣區並適應巢箱。比較有佔據和未佔據的巢箱,有佔據的巢箱在繁殖初期,巢箱周圍的田鼠排遺和食痕較多,到繁殖後期這些田鼠痕跡就會大幅低於未佔據的巢箱,代表田鼠密度降低了。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加州中央谷地,放眼望去是無邊無際的集約式農業景觀,農業活動從早期種植短期農作物,漸漸轉成栽種經濟價值高的多年生作物(葡萄園或果園)。農業上,除了病蟲害的問題,還有一個讓全世界農民都頭痛的農業害蟲,也就是老鼠。不過,加州的農民們可有妙招,他們請來老鼠的天敵─倉鴞,藉由生物防治來減少農地裡的鼠害情形。

加州當地主要遭遇造成危害的鼠類為田鼠及囊鼠,牠們的生活習性為穴居型,在地底覓食造成作物根部受損,並會啃咬地下滴灌管線,不僅對地上作物造成損失、破壞昂貴的灌溉系統,還危害了土壤的完整性。這麼壞的老鼠是不是該請倉鴞出面來修理一下?! 倉鴞為世界廣布的猛禽物種,主要的獵物為老鼠等小型脊椎動物,能夠提供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也因此,加州有不少農田周圍架設倉鴞巢箱,在政府的大力推廣之下,農民們也都明白「想要吸引倉鴞抓老鼠,就得讓倉鴞有家住」。

倉鴞巢箱,長怎樣呢? 研究室夥伴在美國旅遊時,路過檸檬園,園內佇立著一個個的倉鴞巢箱,其實是不難見到的田間景象。查詢到同款巢箱,只需要在網站中加入購物車後線上刷卡(網址:https://www.barnowlbox.com/),即可貨送到家! 真的是超方便的阿,有沒有讓人很心動! 不過,每個倉鴞巢箱售價是189美元,折合台幣5600元,成本不低,但卻讓美國的農民願意投資購買架設在自己的田區及房舍旁,可見效果應該是很不錯,而且養一隻野生貓頭鷹,不用餵牠、不用關牠、就讓牠在田裡抓老鼠,應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真希望,在台灣也有方便的貓頭鷹巢箱組合可以在網路上購買,甚至是有更多資源能夠投入在這一塊,研發出比較耐用的材質,最好經得起風吹日曬雨淋及颱風,讓台灣的貓頭鷹在農地裡也有個棲身之地,也能快樂的過田間生活。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鳶的衛星追蹤,一種穩定可以獲得資訊但卻最花錢的方式,過去研究室曾經在2014年利用傳統VHF發報器追蹤黑鳶,非常辛苦而且花費非常多的人力仍然資料品質不佳,但也因此發現黑鳶幼鳥的活動範圍非常大(詳見:屏東黑鳶菜鳥起床後就跑到台南去玩了),讓我們體認到黑鳶保育,該是衛星發報器登場了,終於,2016年在各界的捐款(善心人士、台灣猛禽研究會、林務局的支持下),我們添購了衛星追蹤器,展開了黑鳶幼鳥的南北衛星追蹤。

研究人員在繁殖季尾聲時,為即將離巢的黑鳶幼鳥們進行形質測量、裝上個體辨識的色環,並以小背包方式讓黑鳶揹著衛星發報器在背上,在2016年共繫放4隻黑鳶幼鳥,分別在基隆、新北及屏東,其中屏東鄉村地區的黑鳶,生活在草根性的鄉下地方,跟北部的黑鳶活動地區迥異。透過衛星發報器,研究人員可以在短時間內得知這隻幼鳥的所在位置,更可以到現場觀察黑鳶幼鳥經常光顧的地方,到底是有哪些因素吸引這隻黑鳶經常來打卡。喜歡群體活動的黑鳶往往不會自己搞邊緣,研究人員只要跟隨著背負發報器的幼鳥,通常也可看見成群的黑鳶在此處活動。

不幸,在屏東繫放的其中一隻幼鳥–金金因誤食遭農藥加保扶污染的食物後毒發死於巢中,故沒有後續追蹤的資料(詳見:來不及長大! 小老鷹"金金"的殞落)。屏東繫放追蹤的黑鳶幼鳥,目前一共有三隻,除了金金之外,追蹤中的黑鳶還有獻霆1號及左左。
今天介紹屏東鄉村代表為獻霆1號小鳶--從小就過著衣食無缺生活的獻霆1號小鳶,自家旁就有魚池,附近還有大片樹林與檳榔園,身為家中獨子的他備受親鳥呵護,在猛禽的世界中是公鳥負責帶食物回來給母鳥跟寶寶,而母鳥需待在巢中餵食寶寶與驅趕入侵者的工作。在親鳥努力拉拔之下,獻霆1號小鳶順利且平安離巢,離巢後的小鳶不再回到親鳥的領域內,而是加入了三地門的族群和許多黑鳶們一同睡在三地門的山區內。白天的時候,小鳶的移動路徑經常是從睡覺的山頭出發,沿著隘寮溪流域飛行到屏東平原的農地或是魚塭覓食。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猜猜看現在世界各國中用巢箱防鼠害做最多研究的國家是哪裡?居然是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的油棕田區裡佇立著一個個的貓頭鷹小屋,主要是用來吸引倉鴞這種貓頭鷹前來居住,倉鴞在貓頭鷹巢箱中休息、繁殖,守護著油棕田,抑制老鼠族群數量,讓油棕的生長過程可以損失減少一些。

圖片出處:Salim, H., M. Noor Hafidzi, D. Omar, H. Hamid Noor, Z. Abidin Mohd Rizuan, A. Kasim, S. Md Rawi Che, and H. Ahmad Abu (2014) Sub-lethal effects of the anticoagulant rodenticides bromadiolone and chlorophacinone on breeding performances of the barn owl (Tyto alba) in oil palm plantations. Slovak Raptor Journal 8:113.
農田鼠害是一種讓人傷透腦筋的問題。有篇刊登在Biological Control 中的文獻回顧,主要在整理資料討論猛禽究竟是否可以用來作為鼠害管理的工具。該篇文章搜尋檢視了1910-2015年間生物防治鼠害的相關文章共兩千多篇(對,沒看錯,超級多的文章),從中挑選出利用猛禽作鼠害控制的文獻,再歸納有進行操作性試驗的28篇文章,整理出精華回顧。作者用了一張圖來說明整篇文章,因為有猛禽的關係,老鼠被捕獲率平均下降29.57%、老鼠危害作物的比例平均下降7.56%、食繭內老鼠比例佔67.9%。可見猛禽還真的是農田裡頭打擊老鼠的好幫手阿,只是要如何把這個純天然的捕鼠達人留在農田裡頭,還要更努力啦。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繪圖: 莊棨州)
還記得去年農委會防檢局委託我們製作”農地鼠害生物防治宣導摺頁”,上面提到可以利用某些猛禽喜歡站在制高點的習性,只要在空曠的田野豎立棲架,就可以吸引牠們到田裡來幫忙抓老鼠。這真的有用嗎?就讓我們來試試看~
我們的實驗地點是在屏東內埔老埤農場的鳳梨田(現屬台灣農林公司)。屏東是台灣鳳梨的五大產區之一,沿山公路旁經常可見大面積的鳳梨田,放眼望去都是低矮的鳳梨植株,缺乏能夠讓猛禽停棲的樹木,而鳳梨又是非常容易有鼠害的水果,因此相當適合我們的人工猛禽棲架實驗。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猛禽研究會每年秋冬都會進行全台黑鳶同步調查,本研究室也參與其中,研究室的夥伴們負責高屏地區數個樣區的黑鳶族群調查。
今年在58位鷹友及林務局的支持之下,調查的黑鳶總數是626隻!!!! 2015年總數是426隻捏!!! 我的天! 這增加的200隻是那裏跑出來的? 而且2014年總數不是才359隻嗎?!?! 最近這幾年黑鳶好像真的越來越多了?
其實比較2015-2016年的數量,可以發現主要族群增加在北部地區(貢寮、瑞芳)等地,而去年的南部大漢山因為調查困難,僅看到3隻黑鳶,今年再接再厲總算是順利掌握到主要的黑鳶族群。圖中也可以發現黑鳶在台灣依然分成南北兩群,中部地區仍是一片空白,沒有穩定的族群分布。
根據今年春季台灣猛禽研究會、基隆鳥會、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執行的黑鳶繁殖調查,今年黑鳶的繁殖表現並沒有特別好,但是發現樣區內的繁殖對數增加了。這可能可以歸功於逐年增加的黑鳶數量,當成熟之後再加入繁殖的個體也變多了呢。
黑鳶的數量增加,是否代表我們的環境變好了呢? 近年來政府停辦滅鼠週、毒鳥事件的減少與妥善處理、友善農業的推廣,似乎有了初步的成效。不過相較於其他鄰近國家,600多隻黑鳶仍然是個岌岌可危的數量,所以不能高興得太早,仍然要請大家跟我們一起關心台灣的環境,為老鷹和其他野生動物的生存持續奮鬥~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守護高屏紅豆田—調查報告
洪孝宇/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
寫在前面(2016/11/24新增)
首先要強調,農田裡有鳥會中毒是因為有少數農民故意放置毒餌,與最後的作物產品無關。
這幾天看到很多對我們的質疑,我都虛心接受,感覺被傷害的農民,我也要誠摯的道歉,或許我的發文魯莽,但我們的初衷真的不是要打壓特定產業。
我們會做農田毒鳥的調查,起因於2012年的兩隻中毒黑鳶,這幾年下來,發現全台各縣市多種作物都有毒鳥案例,而屏東的紅豆田是其中的熱區之一。雖然說是熱區,但以全體紅豆農來說,會毒鳥的仍然是相當少數的比例,所以我們也不斷地在呼籲,不要有抵制行為,這樣對事情沒有幫助,反而會傷害到其他農民及製造對立。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是農地野鼠防治的中央主管機關,今年度委託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製作鼠害生物防治摺頁,首度宣導以生物防治取代投藥,讓野生動物成為農民滅鼠的好幫手!! 現在摺頁開放限量2500份免費索取噢!
摺頁中宣導,除了動物天敵之外,也請多加採用物理性的捕鼠器具,即便真的有投藥需求,也請務必遵守3項原則: 1.減量使用、2.隱藏擺放、3.清除屍體,這樣才能降低對其他動物的傷害。
過去,秋季都會舉辦全國滅鼠周,政府集中採購大量的老鼠藥免費發給農民使用。但是老鼠藥不只會毒死老鼠,連老鼠的天敵-老鷹、貓頭鷹、石虎等高階掠食者都可能會間接中毒,造成生態失衡的惡性循環,失去天敵控制的老鼠反而會變更多。
有鑑於現在國際間都已經加強老鼠藥的管制,防檢局也在去年(2015)起停辦在台灣已超過30年歷史的全國滅鼠週,這次委託本研究室製作的生物防治宣導摺頁,衷心期待我國農地野鼠防治策略能夠有更多元的發展!!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