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這裡有熊鷹 (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暨2014年的熊鷹保育論壇之後,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在上周六(12/16)再次舉辦「重現排灣族傳統熊鷹文化-部落領袖座談會」,邀集超過50位排灣族各部落領袖(mamazangiljan),討論如何維持傳統羽毛文化並兼顧熊鷹保育,有許多部落領袖穿著傳統服飾出席,藉此表達對此座談會的重視。

座談會大合照

 

熊鷹是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動物,同時也是排灣族和魯凱族傳統文化中的神聖動物,因此熊鷹羽毛頭飾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鳥類研究室的孫元勳教授從2005年起就開始研究熊鷹的生態、民族動物學與狩獵壓力,其研究顯示,熊鷹遭受盜獵與棲地喪失等威脅,族群出現衰減跡象;而其中盜獵的壓力來源之一就是地下羽毛交易。事實上,過去嚴謹的羽毛配戴規範是具有永續利用的精神,且不至於犧牲動物,但近年來配戴羽毛的風氣逐漸改變,造成熊鷹羽毛需求量提高,已經威脅到野外熊鷹的生存。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的熊鷹(Nisaetus nipalensis)在分類上屬於指名亞種(N. n. nipalensis),有趣的是根據國外圖鑑,從喜馬拉雅到華南一帶,熊鷹的指名亞種頭冠都是長冠型,但台灣的熊鷹以往都被認為屬於短冠型,跟日本亞種類似。直到2006年林文宏在思源首度拍到1隻長冠型熊鷹開始,近年來陸續有長冠羽個體的發現紀錄。

為了瞭解台灣熊鷹的冠羽型態變異,我們經由巢位觀察、捕捉繫放、徵求鳥友拍攝的野外照片、檢視博物館的標本以及動物園和救傷中心圈養的個體,共計辨認近20年來共58隻熊鷹的頭冠型態。我們發現部分熊鷹頭頂有特殊的長冠羽,這些長冠羽整體是黑色但末端是白色,為了與一般的短冠羽做區隔,若熊鷹具有此明顯的黑色冠羽(不論長短),稱作長冠型,其餘稱作短冠型。

結果58隻熊鷹中有10隻具有相對長的冠羽,在台灣南部和東部的巢位觀察與繫放中所佔的比例是13.3% (4/30)。此長短冠的型態差異並非換羽所造成,初步也認為與性別和年齡無關,但換羽可能會導致長冠型個體的比例被低估。長冠型熊鷹的冠羽長度和數量並不一致,長度可從2到10 cm,數量從1根到4根都有,顯示台灣的熊鷹頭冠可能具有多型性,此外也發現一個雙親和子代的頭冠型態不同的案例。台灣的熊鷹同時存在長、短冠個體的原因仍不明,有待進一步研究。

過去我們在進行熊鷹獵捕壓力和羽毛文化調查時,訪問許多台灣南部排灣族的原住民耆老,曾有少數人表示知道長冠型熊鷹的存在,而且在他祖父的年代就已經出現(1950年以前)。他們表示頭頂有長頭冠的熊鷹數量非常稀少,他們稱之為「熊鷹中的貴族」,在我們的10筆長冠型熊鷹紀錄中,可能也只有特別長的幾隻符合資格。

(本篇文章的地點都經過模糊化處理)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熊鷹保育論壇活動成果 

123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鳥類生態研究室自民國93年起研究熊鷹的生態與狩獵壓力,至今已逾十個寒暑。根據我們的研究顯示,台灣南部地區的熊鷹族群前景十分堪慮,因此對於熊鷹的保育工作已經刻不容緩,惟在原住民族利用熊鷹羽毛所衍生的狩獵行為,涉及層面較廣,為保育工作上較困難的一環。
為兼顧熊鷹族群之永續生存,以及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實踐,本所於2014年11月7日舉辦「2014熊鷹保育論壇」,讓各界能交換彼此的意見、觀點與提出保育策略。參與論壇的人數共計251人,包括政府機關23人、排灣及魯凱族部落代表58人、各學術單位師生百餘人、以及多個民間團體和關心此議題的民眾一同集思廣益。
 
此次論壇的重點整理如下: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熊鷹海報最終確定版高解析度JPG檔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將於103年11月7日舉辦「2014熊鷹保育論壇」,邀請排灣和魯凱族部落頭目、保育主管機關、執法單位、學術界和保育團體,共商熊鷹的保育大計,以維繫熊鷹族群之永續同時兼顧原住民族傳統文化之保存。

熊鷹是台灣體型最壯碩的留棲性猛禽,能夠獵殺台灣獼猴、飛鼠和藍腹鷴等中小型鳥獸,屬於森林生態系的頂層消費者和指標物種,也是南部原住民族的精神象徵。過去幾十年因馴鷹和標本市場的需求,以及排灣、魯凱族的羽毛文化產生質變,因傳統規範式微導致羽毛商品化,而遭受莫大的獵捕壓力,目前已列入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鳥類。

民國93-99年在林務局的經費補助下,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在孫元勳教授的帶領下展開熊鷹生態、狩獵壓力與羽毛文化調查,已有初步成果。今秋希望藉由這個論壇作為平台,就非法獵捕、羽毛販售、現有法規以及熊鷹生態資料不足之處進行討論,讓各界交換彼此的意見、觀點與保育策略。

論壇在屏科大熱帶農業研究大樓會議廳進行,開幕將有排灣族勇士之舞表演,象徵熊鷹所代表的勇士精神,接著是日本熊鷹專家井上剛彥以及國內的專家學者們進行5場專題演說,多年的研究成果精彩可期。下午將進行兩場論壇主題:「現有法令對於熊鷹羽毛的取得、持有和展示是否適用」以及「傳統羽飾文化和熊鷹保育如何永續並存」,論壇與談人將邀請林務局保育組管立豪組長、特有生物研究中心方國運主任、屏東地檢署檢察官、保七總隊森林警察屏東分隊、排灣族作家亞榮隆•撒可努先生、以及多位排灣族和魯凱族頭目現場參與討論,為後續保育行動尋求共識。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年春天,孫元勳老師跟我提到一個好消息,曾經拍攝過多部精彩紀錄片(註1)羅威國際行銷傳播有限公司與他聯繫,羅威國際正在拍攝一部關於熊鷹的生態紀錄片,其中一部分將記錄我們團隊最近的研究歷程(註2),包括熊鷹生態研究,以及原住民族利用熊鷹羽毛的傳統文化。

經過一個多月的聯絡與安排,過去在我們進行熊鷹羽毛文化與利用訪查時給予我們許多幫助,同時有相當豐富傳統知識的羅安吉頭目與我們約定了拍攝的時間。我們與羅威國際行銷傳播的導演Jose Miguel Garcia、製作韓小姐、攝影師牛先生相約在來義鄉文樂村,羅安吉頭目、幕僚簡化先生與望嘉的黃頭目已經盛裝等待我們了。在祖靈屋前,羅安吉頭目講述排灣族關於熊鷹的傳說,熊鷹羽毛與頭目家族的關係。

導演Jose為人相當風趣親切,很快的就與在場的人打成一片,開始拍攝時則像一名指揮若定的名將,巧妙的掌控了現場的節奏。為了呈現族人對於熊鷹羽毛的喜愛與購買狀況,也驅車到藝品店。由於這是相當敏感的部分,店家起初並不願意受訪,韓小姐展現了十足的誠意與店家持續溝通下,終於取得同意開始拍攝。整個過程中,拍攝團隊展現了默契與專業,讓我們更期待「熊鷹英雄」在原住民族傳統對於熊鷹羽毛利用的報導上,會以比先前新聞與影片更平衡,更尊重的角度去敘述。

「熊鷹英雄」南台灣拍攝側記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很多面孔,是研究者可敬的老師,賞鳥人心目中的夢幻物種,馴鷹人士渴望的珍稀收藏,是排灣族與魯凱族人「真實傳說」(註)中祖先的化身,同時也是頭目與英雄的象徵。曾經是福爾摩沙大地的霸主,時至今日,當人們不再愛惜孕育他們的大自然,子民不再遵守禁忌,習慣隱身於森林的牠,處境將越來越艱難。

天生勇者

這種神祕而雄偉的動物稱為熊鷹,又名赫氏角鷹或鷹鵰,排灣族族人稱呼牠為qadis或adis,魯凱族西魯凱群則稱呼牠為alisi。熊鷹是台灣留棲性猛禽中最壯碩的物種,全身披著斑駁的,足以炫惑獵物的羽織,頭戴著與其身分相稱的冠羽,以一雙銳利的眼監視著牠的領土。

一對強而有力的翅膀與舵似的長尾羽讓牠既可以隨著上升的氣流盤旋巡視,也可以快速的俯衝,或是在枝葉交錯的森林樹冠層下穿梭,那喙與爪像是屠夫手中的彎刀,將獵物開腸破肚分筋錯骨也綽綽有餘。在分類學上屬於鷲鷹科亞洲鷹鵰屬(genus Nisaetus),目前熊鷹共有三個亞種,分布於日本、中國東南、台灣、中南半島、印度,以及斯里蘭卡。族群數量稀少的牠屬於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守護巢位的熊鷹親鳥(圖片攝影:黃永坤)

這種猛禽棲息於海拔300~2800公尺的森林環境,但偶而也出沒於海邊或是超過海拔3000公尺樹木界限以上的地方。從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所孫元勳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進行無線電追蹤的結果來看,成年的熊鷹雄鳥的活動範圍將近650個足球場的大小(530~560公頃)。而離開父母的領域開始闖蕩山林的年輕熊鷹,一直到牠們找到領域可供繁殖之前,會到處遊蕩。這些漂泊的羅漢腳往往遭到已經占領品質較好的領域的成鳥驅趕,而被迫利用如人造林、農墾地等比較差的棲地。也因此,有些年輕個體在某個階段的活動範圍會非常的廣堥,不僅能輕易地跨越中央山脈,面積還能達到數百平方公里。

溫柔的獵人

與善盤旋愛叫的大冠鷲相比,安靜較少飛行的熊鷹往往給人低調神秘或是懶惰的既定印象,在這裏我們要為牠稍作澄清。以無線電追蹤的結果顯示,其實熊鷹大約在6點左右就已經上工了,活動量在接近中午前後達到高峰。那麼為什麼這兩種猛禽的習性給人截然不同的印象,主要是因為覓食策略與鳴叫習性的不同所致。熊鷹的覓食策略主要是伏擊,站在視野良好的枝條上注視,等待獵物經過再出擊,與大冠鷲長時間盤旋搜尋獵物不同,這也就是為什麼熊鷹給人一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

熊鷹的活動頻度在中午前後達到高峰,圖中為一齡幼鳥。(圖片攝影:黃永坤)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孫元勳

熊鷹是台灣最大的森林性猛禽,主宰森林大大小小的動物,可能除了台灣黑熊和台灣野豬之外,其他動物均要畏牠三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熊鷹飛羽的獨特三角斑紋竟讓牠與擁有類似花紋的百步蛇產生聯結,成了排灣及魯凱文化中的元素之一。時至今日,熊鷹、文化與生態保育三者間,形成了難解的三角習題。

 

熊鷹羽象徵權貴

在排灣及魯凱文化裡,熊鷹羽毛是權貴象徵,也是頭目及貴族婚禮中必備的聘禮之一。在排灣及魯凱族的古老傳說中,人死後變成百步蛇,再由百步蛇蛻變為熊鷹,熊鷹羽毛上類似百步蛇身的三角斑紋,就是最佳證明。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07年4月初,電影阿波卡獵逃(Apocalypto)在臺灣上映沒多久,福爾摩沙版的戲碼也在臺東山區開演。我們的演員卡司一點都不遜色,有臺灣獼猴嬰猴,飾演Macaca部族的主角,實力派的熊鷹親鳥(圖1.與圖2.)飾演反派角色,以及2位人類飾演跑龍套的角色兼場記與觀眾。

不同的是福爾摩沙版的這齣戲太過深奧難以理解,取景也不是很理想,以致於觀賞後反而留下更多疑團,似乎是為了將來繼續拍攝續集所留的伏筆吧。

 

圖1. 2007年台東巢位雌鳥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熊鷹和百步蛇在排灣族是神聖的象徵

過去是不能夠主動捕捉熊鷹的

因此羽毛來源是靠撿拾或捕捉其他獵物的陷阱不小心抓到熊鷹

抓到熊鷹的話在某些部落必須要殺豬然後請巫婆做法

否則會招來厄運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剛有收看民視異言堂<消失的森林之王>節目的朋友

應該對其中黃喉貂和熊鷹那一幕印象深刻吧~~

至於沒看到的人請先做好心理準備

以下畫面保證讓你先屏息、後驚嘆!!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有觀眾朋友好奇我們巢位觀察是如何進行的

所以這篇文章就帶大家一起踏上尋鷹之路

體會在深山裡與熊鷹相伴的生活吧~~

 

如果從屏科大出發的話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感謝中國時報鳥記者的報導

希望可以讓更多人關心熊鷹保育的問題

目前熊鷹面臨的獵捕壓力超乎想像

但牽涉到排灣族和魯凱族傳統佩戴鷹羽的習俗

因此絕不是請森林警察加強執法就可以解決問題

也希望大家不要指責或以異樣的眼光看待這個羽毛文化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聽到熊鷹叫聲是在2004年,但不是在野外,而是博子學長錄的聲音檔,這幾個檔案有熊鷹最常發出的3音節的叫聲,以及稱為巢邊叫聲的尖銳連續哨音,伴隨著瀑布水聲﹑蟬叫聲與下雜鳥叫聲,使人有種身歷其境的感覺,其實跟野外實際聽到也差不多了。當時我們剛開始進行屏東地區的熊鷹分布調查,還沒有確定的目擊紀錄,沒有鳴叫聲,只有熊鷹以外的各式猛禽,還有無盡的日曬。學長提供的聲音讓我對熊鷹這個物種開始產生模糊的輪廓,就好像從一個人形剪影進階為隔著半透明簾幕的美女身形,使我對這種雄偉的夢幻猛禽更為嚮往,有更多的想像。



許多賞鳥人的鳥音學習歷程,聽過一次確定物種鳴唱,就好像耳朵自動開啟一個新的頻道,以後就能源源不絕的接收到該鳥種的叫聲;2005年我們屏東接近中央山脈處頻繁的記錄到學長提供的這2種叫聲,一直到2010年已經累積有5大類的熊鷹鳴叫聲,但依照聲音結構的差別可以再細分成8個類型。目前為止,我們只記錄聲音,初步分析聲音結構,描述發出這些叫聲時的背景,但確切的功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知道: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山上的天氣總是說變就變

剛開始是對面山頭的雲越來越低                                                                               

 

轉眼間連自己所在的地方都被埋進雲裡面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熊鷹在繁殖期間

公母鳥的分工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

孵蛋、孵雛、餵養幼鳥和巢位警戒工作都是由母鳥擔任

公鳥則是在外打獵提供食物

但也有不是這樣分工的猛禽

像最近發表的紀錄片"九九峰鷹"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身為全台灣最大型的猛禽

熊鷹也是會有吃癟的時候

而且搗蛋的對象竟然是站起來還沒有熊鷹膝蓋高的松鴉(Jay)!!

這是怎麼回事?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許多猛禽在繁殖過程中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帶一節新鮮枝葉回來

我們稱作"綠巢材"

有別於其他真正用來築巢的巢材都是枯樹枝

綠巢材是帶有新鮮樹葉的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屏東和台東的熊鷹大約在12月開始築巢

1月份下蛋(1顆)

3月份孵化

根據日本熊鷹的資料

孵蛋約需42天、育雛需要80天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通常在野外要見到猛禽獵食並不容易

因此透過巢位觀察記錄親鳥餵食幼鳥的獵物種類

是研究猛禽食性重要的方法之一

 

我們在2007年觀察了3個位於屏東和台東的熊鷹巢位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