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第一次去武陵做調查,純粹是因為好玩,而且菜鳥就是要多跟著老鳥出差學習!那時候既興奮又期待,帶了一堆裝備(明明沒很冷,還帶了羽絨外套),沿路上和同學狂拍照,還登了人生中的第一座百岳(石門山)。晚上學長誘騙(?)我跟著小不點學姐追黃魚鴞,結果我超廢的~追到半夜12點就不行了XD。
到現在來武陵也半年了,雖然已不像當初這麼有新鮮感,到了冬天巡溪的時候也覺得快冷死了,但每次出差都有新的收穫。在學長的耐心教導下,學會了分辨各種溪流鳥以及各種鳥大便的主人,當初看個鉛色水鶇的公母也要看半天呢,現在只要看一眼就能分辨了(雖然還是常常找不到母鳥在哪);一開始也會傻傻分不清楚白鶺鴒跟小剪尾(兩種都是黑白配色啊),現在也是可以輕易(?)分辨出來了!當初很好笑的是,學長指著白鶺鴒問我認不認得?我竟然說是喜鵲阿,現在回想真是太蠢了;第一次看到鴛鴦的時候我也嚇了一跳,沒想到體型那麼小阿,我以為只會比鴨子小一點點,而且鴛鴦也少了我印象中的從容不迫(感覺鴛鴦就是要悠閒地浮在水面上約會阿),每次都離我們還有點距離就非常快速地飛走了;偶爾也會看到野豬、山羌和山羊的腳印或是頭骨,有時還會撞見活跳跳的山羌呢。
每次出差對我來講就好像是逃避現實(然後一下山就要面對現實了T_T),在這人間仙境中,除了隨著四季變換的美景以外,最讓我難忘的就是可愛的河烏了。每次鳥調總是要集中精神在追尋河烏的身影上,雖然有時候調查的重點-色環沒看到,但看著在溪流中像個小帆船翹著尾巴玩水的河烏就覺得這鳥很單純可愛。鳥調做完後,我們會架鳥網繫放河烏。對我來說整理鳥網超難的,一不小心鳥網就會整個打結然後解不開,如果這時候緊張起來就更打不開了阿,好在都有很厲害的學長在旁邊解圍XD!在等待鳥中網的過程也會發生一些有趣的事情,例如有些河烏像是變魔術般可以直接穿過或繞過鳥網,超讓人飲恨的;還有一對夫妻,一隻鳥看另一隻中網竟然拔腿就跑,絲毫沒有要救牠的意思,讓我覺得有時候鳥在面臨危險也是會不顧往昔舊情的,有點感慨。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你會聽音辨鳥嗎?? 在高海拔地區進行鳥類相調查時,為了清楚的了解一隻隻害羞的鳥兒們究竟是誰,調查員除了要會爬山看鳥、煮飯燒菜之外,「聽音辨鳥」是最主要的調查功夫之一。
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於2009年至2014年承接雪霸國家公園研究計畫進行雪山高海拔地區的鳥類研究,並於在2012至2014年間參與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Breeding Bird Suvery Taiwan; BBS),負責雪山路線,雪山主峰海拔3,886公尺是熱門的登山路線之一,雪山主東峰線(從雪山登山口→雪山哭坡→雪山東峰→三六九山莊→雪山主峰)是相當大眾化的行程,每年吸引數萬人登山攬勝,一年四季有不同的風情,早春及冬季的雪景尤其吸引人、夏季百花綻放、深秋巒大花楸及紅榨槭的火紅盛況,箭竹林相和低矮的箭竹草原則是終年可見,與這些高山美景相伴的生物群裡,最活躍的就一群只聞其聲不見其影的高山鳥兒們。
靜謐的山林、冷冽而稀薄的空氣,不絕於耳的鳥鳴聲,鳥兒們正在山谷中唱歌,忽近乎遠,倏地閃過個身影,快速搜尋著見不著,但卻知道牠們就藏身在箭竹林間,看不見的我喃喃自語著,這些鳥兒真的是太會躲了。登山時習慣在山上緩步前進時,聆聽著山谷密林那些天生歌手大鳴大唱,看不見又何妨,這些高山的鳥兒們隱身在箭竹林之中搖盪著箭竹桿,特別的鳴叫聲,一旦懂得聆聽牠們的叫聲,便可以察覺分辨牠們的不同。
BBS調查,設定在春季是高山鳥類繁殖的好時機,為了成家、生小孩的鳥類家族成員們,在早春從較低海拔的地方向上出發,鳥兒們試圖在高海拔地區尋覓養育小孩的好地點,各自佔了個位置,繁衍它們的下一代,鳴叫是牠們互相溝通的一種方式,不同的鳥種外型都長得不一樣、鳴叫的聲音也都不相同,這些喜歡在箭竹林、箭竹草原與森林交界邊緣出沒的鳥兒們,也是最不容易觀察的一群。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蝠到,好運到。 祝福各位新的一年蝠氣滿滿
各位一定覺得很奇怪,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不是都在「玩鳥」嗎? 怎麼今天要介紹的不是鳥類,而是蝙蝠!難道小編把會飛的動物都當成鳥類了? 當然不是啦,小編知道蝙蝠是唯一種「真正具有飛行能力」的哺乳類,且屬於胎生動物,意思是幼蝠會在媽媽的肚子內吸收營養,發育成形後才被產出,出生後的幼蝠也必須依賴母蝠的乳汁才得以成長茁壯的唷。
小蹄鼻蝠飛行的美麗姿態
由於「福」與「蝠」同音,自古以來蝙蝠就是吉祥的象徵,在一些雕刻、飾品上都可以看到蝙蝠的圖案,並且有著特殊的含義,像是將畫五隻蝙蝠的門聯貼門上就象徵「五福臨門」、把雲紋與蝙蝠雕在一起就代表「天降鴻福」,還有一隻蝙蝠銜著兩枚古錢和壽桃,表示「福壽雙全」。你瞧,這些古老的智慧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香港麻鷹(黑鳶)探尋之旅,2015/2/1-2/5 共計5天。參與者:屏科大野保所鳥類室的畢業生們共7位,洪孝宇、謝季恩、林惠珊、曾建偉、蔡其芯、陳宏昌、青佳苓。由於我們仍然從事研究保育相關工作,包括在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服務、 台灣猛禽研究會的專職、 鰲鼓濕地粉絲團的環教人員,因此一邊走訪交流一邊學習是此行的重點,我們的鳥導 陳佳瑋(Peter Chan) 是香港觀鳥會麻鷹研究組的成員,也為我們安排了很不一樣的香港麻鷹探尋行程,不同於一般逛街SHOPPING,自費的我們因為都在郊區濕地之中,而很少花錢的機會,但卻也看到了一般遊客所沒看過的香港。
五天內走訪西貢碼頭麻鷹節、米埔濕地、大埔滘自然保護區、塱原濕地、和香港觀鳥會麻鷹研究組部分成員及專職聚餐、香港公園、赤柱沙灘、馬己仙峽黃昏聚集、香港夜景、九龍公園、CANNON麻鷹攝影展。 從西到東、從北到南,這行程真的是太精實了!!!!
香港的麻鷹就是台灣的黑鳶,長的樣子幾乎一模一樣,但是在香港有留鳥及候鳥兩種族群,由於月份別的關係,現在這個月份在香港的麻鷹算少的,但卻也隨隨便便就突破在台灣任何一個聚集地的數量,讓人羨慕。
◎西貢碼頭的麻鷹節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水雉,又稱為凌波仙子
這些倒下的,也是凌波仙子,水雉 只是牠們已經閉上眼睛死亡了
一隻隻倒泊裡田裡的水雉令人傷心難過,到底怎麼了?? 原來最近適逢台南菱角田採收後,開始種植水稻,當地盛行的水稻直播法,將稻穀直接播種省去插秧的步驟,而為了避免稻穀被鳥類啄食,在播種前會先以劇毒農藥浸泡,如此農法卻造成鳥類大量死亡。在寂靜的秋天-農地毒鳥回報 FB社團中,自2014/12/27以來短短10多天,現正發生中,已接獲13隻水雉和38隻同樣是保育類的彩鷸死亡,其他普遍鳥種如紅冠水雞、紅鳩和麻雀等被毒死的數量更是數都數不完,而且現在還在持續增加,這樣悲慘的事情就這麼年復一年的發生著,只是過去我們不曾警覺而已。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繼「在武陵研究黃魚鴞的那些鴞郎 」之後,推出鴞郎II-菜鳥的心聲,在研究的過程中,通常菜鳥是最涉世未深的、最好使喚、最任勞任怨的,同時也在這探索研究的過程之中進步最大的一群,任何鴞郎也都有菜逼八的時候 ,在這裡為各位介紹兩位研究黃魚鴞的菜鳥夥伴,一位是身高150cm的小不點-劉依昕,另一位是被黃魚鴞害到延畢的陳宏昌。一起來看看他們參與黃魚鴞研究的心路歷程~。
蹲在巢中孵蛋的魚鴞媽媽
【最後一個因黃魚鴞換題目的男人】 文:陳宏昌
會一腳踏入黃魚鴞的世界真的是著魔啦!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2014 熊鷹保育論壇活動成果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鳥類生態研究室自民國93年起研究熊鷹的生態與狩獵壓力,至今已逾十個寒暑。根據我們的研究顯示,台灣南部地區的熊鷹族群前景十分堪慮,因此對於熊鷹的保育工作已經刻不容緩,惟在原住民族利用熊鷹羽毛所衍生的狩獵行為,涉及層面較廣,為保育工作上較困難的一環。
為兼顧熊鷹族群之永續生存,以及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實踐,本所於2014年11月7日舉辦「2014熊鷹保育論壇」,讓各界能交換彼此的意見、觀點與提出保育策略。參與論壇的人數共計251人,包括政府機關23人、排灣及魯凱族部落代表58人、各學術單位師生百餘人、以及多個民間團體和關心此議題的民眾一同集思廣益。
此次論壇的重點整理如下: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1) 人氣( )
困難的研究總需要許多青春肉體熱血青年投身其中,讓我們來看看屏科大鳥類室接受雪管處的委託,在武陵地區研究黃魚鴞的鴞郎們的心路歷程,一起來起鴞~ 吧
背負無線電發報器的黃魚鴞振翅高飛,後方是汪辰寧
念好久的畢業感言 文:汪辰寧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20年前在烏來研究黃魚鴞的孫老師,據說有師大梁朝偉的稱號
<暗夜謎禽-黃魚鴞>
作者序◎孫元勳
老實說,研究貓頭鷹是一件苦差事。山中歲月有時日夜顛倒,對體力是一大負荷和考驗。即便到了今天,偶而夢裡依舊會出現千方百計要捕捉黃魚鴞卻無功而返的荒誕劇情。
本書將多年來的黃魚鴞研究歷程概分成3個階段。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聽說最近又到了滅鼠週,你跟我一樣擔心這些吃老鼠的猛禽們,到底會不會出事情嗎? 結果答案是肯定的。 過去我們已經發現,濫用劇毒農藥加保扶會導致黑鳶中毒,然而禍不單行,我們近日證實老鼠藥是危害黑鳶和其他猛禽的另一大兇手。
還記得去年(2013年)民眾在東港拾獲的那隻黑鳶嗎?
VIDEO
急救中的東港黑鳶,當時的即時報導,詳見本社團臉書粉絲頁
這隻黑鳶被送到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進行救治,症狀包括虛弱、嘔吐和血便,但體格健壯無外傷,經過獸醫急救無效後,在當日稍晚死亡。隔日經由本校獸醫系進行病理解剖,發現有腎腫脹和胃出血的情況,但後續把部分內臟組織送交美和科大的農水產品檢驗中心,卻意外的沒有驗出農藥殘留。由於這隻黑鳶有血便和胃出血的症狀,於是我們 懷疑是否吃到中毒的老鼠,而老鼠藥中的抗凝血成分導致牠內出血呢?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2) 人氣( )
連結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90158747925040
這是一個令人難過的臉書社團,但卻也是充滿希望的社團。
我們明白對某些作物而言,鳥害的問題非常嚴重,但是有少數農民為了解決鳥害,會用劇毒農藥 ( 如加保扶 ) 浸泡稻穀、玉米或作物種子,撒在田邊來毒殺野鳥,甚至直接將劇毒農藥噴灑在作物上,這樣的做法不僅對人體有健康疑慮,也有違法之虞 ( 註 1) 。更嚴重的是,刻意毒鳥對生態環境有極大的危害,因為猛禽或其他動物會撿食被毒殺的死鳥,導致整條食物鏈上的動物全被毒死。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將於103年11月7日舉辦「2014熊鷹保育論壇」,邀請排灣和魯凱族部落頭目、保育主管機關、執法單位、學術界和保育團體,共商熊鷹的保育大計,以維繫熊鷹族群之永續同時兼顧原住民族傳統文化之保存。
熊鷹是台灣體型最壯碩的留棲性猛禽,能夠獵殺台灣獼猴、飛鼠和藍腹鷴等中小型鳥獸,屬於森林生態系的頂層消費者和指標物種,也是南部原住民族的精神象徵。過去幾十年因馴鷹和標本市場的需求,以及排灣、魯凱族的羽毛文化產生質變,因傳統規範式微導致羽毛商品化,而遭受莫大的獵捕壓力,目前已列入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鳥類。
民國93-99年在林務局的經費補助下,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在孫元勳教授的帶領下展開熊鷹生態、狩獵壓力與羽毛文化調查,已有初步成果。今秋希望藉由這個論壇作為平台,就非法獵捕、羽毛販售、現有法規以及熊鷹生態資料不足之處進行討論,讓各界交換彼此的意見、觀點與保育策略。
論壇在屏科大熱帶農業研究大樓會議廳進行,開幕將有排灣族勇士之舞表演,象徵熊鷹所代表的勇士精神,接著是日本熊鷹專家井上剛彥以及國內的專家學者們進行5場專題演說,多年的研究成果精彩可期。下午將進行兩場論壇主題:「現有法令對於熊鷹羽毛的取得、持有和展示是否適用」以及「傳統羽飾文化和熊鷹保育如何永續並存」,論壇與談人將邀請林務局保育組管立豪組長、特有生物研究中心方國運主任、屏東地檢署檢察官、保七總隊森林警察屏東分隊、排灣族作家亞榮隆•撒可努先生、以及多位排灣族和魯凱族頭目現場參與討論,為後續保育行動尋求共識。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昨日(9/11)收到台南黑鳶調查員Garlice的消息,拍攝到一隻腳上有金藍色的金屬色環、背上有發報器的黑鳶幼鳥。哇!!!! 太神奇了,居然是我們在屏東繫放的幼鳥,就這麼跑到台南去玩了。更神奇的是,研究人員在前一天(9/10)才確認過這隻黑鳶晚上睡在屏北山區呢,所以這隻黑鳶幼鳥一早從屏東起床,早上10點就到台南的魚塭去玩了...... 真是讓人下巴都快掉下來了。
經過計算,這隻黑鳶菜鳥(金藍色環)在屏東起床後,10點現身到台南去玩,直線距離居然就...65公里!!!! 難怪我們使用VHF地面式無線電發報器(有效距離只有2公里)想要知道黑鳶的活動範圍會那麼困難了,因為根本就太會跑啦~~ 真不知道屏東出生的金藍是去台南找朋友,還是跟朋友去台南 =.=
自從今年春天標放了四隻黑鳶幼鳥開始進行無線電追蹤後,辛苦的研究人員就開始跟著黑鳶幼鳥到處跑,其中一隻黑鳶某天下午還在屏東枋寮的屏南工業區,晚上就跑回屏東北部山區睡覺,或者是一天內一下子出現在高雄美濃一下子就又跑回屏東山區,我們也相信還有許多小鳶會出沒的地方尚未追蹤到。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翠鳥,又稱為魚狗,有著一身耀眼的寶藍色羽毛,也為牠贏得了「溪流中的藍寶石」的美稱。以往,在溪畔戲水時,總不難看見牠如標槍般衝入水中捉魚的模樣,那一抹蒼翠玲瓏、靈巧可愛的身影,相信是許多人共同的兒時回憶。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人們遠離了溪流,而翠鳥,也逐漸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究竟,翠鳥發生什麼事了?
圖一、溪流中的藍寶石--翠鳥(公鳥)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1) 人氣( )
本研究室大家長孫元勳老師最新力作,由雪霸國家公園出版的黃魚鴞專書和紀錄片,終於問世啦!!
專書部分是與知性文青吳幸如(山豬師母)共同撰寫,從孫老師博士班開始,歷經20年的黃魚鴞研究甘苦談,包含早期在烏來福山、太魯閣砂卡礑溪,以及近年來在武陵地區的研究工作,不僅完整呈現黃魚鴞神秘的生活史,也等於是孫老師自己的生命故事。書中由版畫大師何華仁手刻多幅精美黃魚鴞生態版畫,還有生態繪畫家陳瑞成、李欣宇的多幅插圖,不只具有科學教育意義,更有美學的收藏價值喔~
紀錄片由攝影師楊川懷拍攝,導演梁皆得剪輯,雷光夏配樂和旁白,陣容相當堅強,前後花費將近4年的時間拍攝製作,片長23分鐘。這全球首部的黃魚鴞紀錄片,紀錄本研究室成員近年在武陵的研究過程,主力成員包括汪辰寧、洪孝宇、曾建偉、陳宏昌和劉依昕等,從黃魚鴞幼幼一路相伴到離巢長大,兩個魚鴞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您可能怎麼也想不到,日落後的武陵、潺潺的溪流間、鬱鬱蒼蒼的森林裡,竟然有如此動人的故事正在上演~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VIDEO
2013 年春天,孫元勳老師跟我提到一個好消息,曾經拍攝過多部精彩紀錄片(註1) 的 羅威國際行銷傳播有限公司與他聯繫,羅威國際正在拍攝一部關於熊鷹的生態紀錄片,其中一部分將記錄我們團隊最近的研究歷程(註2),包括熊鷹生態研究,以及原住民族利用熊鷹羽毛的傳統文化。
經過一個多月的聯絡與安排,過去在我們進行熊鷹羽毛文化與利用訪查時給予我們許多幫助,同時有相當豐富傳統知識的羅安吉頭目與我們約定了拍攝的時間。我們與 羅威國際行銷傳播的導演Jose Miguel Garcia、製作韓小姐、攝影師牛先生相約在來義鄉文樂村,羅安吉頭目、幕僚簡化先生與望嘉的黃頭目已經盛裝等待我們了。在祖靈屋前,羅安吉頭目講述排灣族關於熊鷹的傳說,熊鷹羽毛與頭目家族的關係。
導演Jose為人相當風趣親切,很快的就與在場的人打成一片,開始拍攝時則像一名指揮若定的名將,巧妙的掌控了現場的節奏。為了呈現族人對於熊鷹羽毛的喜愛與購買狀況,也驅車到藝品店。由於這是相當敏感的部分,店家起初並不願意受訪,韓小姐展現了十足的誠意與店家持續溝通下,終於取得同意開始拍攝。整個過程中,拍攝團隊展現了默契與專業,讓我們更期待「熊鷹英雄」在原住民族傳統對於熊鷹羽毛利用的報導上,會以比先前新聞與影片 更平衡,更尊重的角度去敘述。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在上一篇文章"黃魚鴞的通天巢樹 ",我們介紹了黃魚鴞如何使用枯立木進行繁殖、以及研究人員爬樹探巢的過程,這一篇則要帶大家來看黃魚鴞小朋友的可愛(?)模樣囉~
為什麼要在"可愛"後面打個問號呢?因為黃魚鴞小時候就是全身汙白色雜毛,又長了一個老人臉,長大的過程簡直就是班傑明奇幻旅程的翻版,尤其是40日齡左右的一臉號呆樣,跟長大後的雄壯威武實在很難聯想在一塊啊。
40日齡的小黃魚鴞對研究人員擊喙(用上下嘴喙敲擊發出聲音)來表示抗議
VIDEO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1) 人氣( )
哈哈哈 ~又到了小編散發知性的時候了 (甩髮 ),繼上回的 "黃魚鴞為何要有白喉嚨 ?”後,這次要來告訴大家,也是關於台灣大貓一族 --褐林鴞白鬍子的故事喔 ~
褐林鴞為台灣第二大型的貓頭鷹,若說黃魚鴞是夜間溪流的陳浩南,那麼夜間森林的南哥就非褐林鴞莫屬了!堂堂接近 60 公分的身軀,碩大的雙翼展開超過一米更顯霸氣,銷魂的女鬼叫聲,更是讓飛鼠們聞之破膽阿 … 小編幾次有幸能親耳聽到那高亢中帶點飄渺的女鬼叫聲,當下差點高 … 高興到不行啊 ~
褐林鴞除了女鬼叫聲外,也有聽起來像"呼呼呼呼~"的典型叫聲。
在這充滿感情的叫聲背後,褐林鴞卻有萌到不行的外表,幼時彷彿穿著白衣的他,配上萌萌的大眼睛,簡直是長滿白黴菌的小天使阿 ~~( 喂 )。 隨著年紀的增長,小褐林鴞也漸漸退去可愛的白衣,換上了一身帥氣的黃褐色的戰袍!然而有如黃魚鴞般,成年的褐林鴞在喉部也有白色的羽毛區塊,鳴叫時會特別顯得明顯。 究竟 ~ 這一身的白毛到一搓白鬍是否背後有著什麼故事呢?剛好小編最近又拜讀了一篇鵰鴞的文章 ,故事大概是這樣說滴 …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在看完上一篇高海拔 - 雪山的自動相機後是否感覺暑意全消呢?這次請各位塗上防曬乳、掛好蚊香盤,小編將帶各位一探位於低海拔淺山地區的自動相機,讓大家感受一下與高海拔截然不同的野生動物面貌,與架設自動相機的點點滴滴喔 ~
本篇場景位於高雄市六龜區的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 ( 腦海浮現十八銅人行 X 散 ) ,相傳因這邊有十八座獨立的山峰,形似十八羅漢之姿,因此便以十八羅漢山來命名。由於距離上次十八羅漢山區生物調查已將近 20 年了,期間還經歷了莫拉克風災等重大災變,因此於 2012 年底屏東林管處委託本研究室重啟本區動物相調查,所以這裡目前也是本研究室自動相機進駐的重點地區之一喔 ~
山峰特立的十八羅漢山群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3) 人氣( )
自動相機的運用在野生動物生態調查行之有年,對於區域的基礎物種調查監測、同時收集多種物種資料,且僅需定期的更換記憶卡與電池,即能在近乎無人為干擾下進行資料收集等諸多優點,自動相機遂成為研究人員進行研究監測上的利器。其原理詳見本研究室黑鳶照片榮獲自動相機攝影比賽第二名 一文
今年起,為了更瞭解雪山地區的野鳥取食人類廚餘的影響,再次運用此技術進行相關的資料收集,利用自動相機來拍攝取食廚餘的個體進行辨識,紀錄造訪頻度、造訪種類、取食時間長短。由於小編的研究主題並無使用到該技術,僅在課堂上及戶外觀摩過,並未實際獨立作業過,簡單的說這次是個人的處女秀!因此格外戰戰兢兢,選好架設點後,簡單的清理拍攝範圍內的環境,架好相機,確認所有設定與拍攝功能後,就等一個月後的結果了。
再次回到樣區,從相機裡取出那熱騰騰的記憶卡,小編迫不及待的想飛奔下山打開電腦一探一個月來的成果。在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情緒中,將記憶卡放入電腦點開後,資料夾內業中共有4個資料夾,依依打開一看,小編發傻了!扣除測試照一共有一萬張左右的照片,對許多經驗老道研究者而言,或許早對這個照片張數已經無感,但對於首次看自動相機資料的菜編來說根本就是惡夢啊(抱頭)。
自此每天就是沒日沒夜的在這一堆照片海裡游泳,過著兩眼昏花、眼壓爆表、胡言亂語的生活,甚至走在路上會有一股彷彿有一堆金翼白眉、褐頭花翼在你眼前跳躍的幻覺(誤)。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