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6399532-2697648804_n  

20年前在烏來研究黃魚鴞的孫老師,據說有師大梁朝偉的稱號

<暗夜謎禽-黃魚鴞>

作者序◎孫元勳

老實說,研究貓頭鷹是一件苦差事。山中歲月有時日夜顛倒,對體力是一大負荷和考驗。即便到了今天,偶而夢裡依舊會出現千方百計要捕捉黃魚鴞卻無功而返的荒誕劇情。

本書將多年來的黃魚鴞研究歷程概分成3個階段。

<博士班時期>

前期研究在一九九三年到一九九五年間,主要也是我的博士論文研究時期。那個年代,臺灣野生動物保育風氣方興未艾,學者專家無不大聲疾呼保護臺灣珍稀動物,黃魚鴞便是其一。於是在當我完成碩士學位後,受到前輩們的感召,決定以牠作為接下來的博士論文研究題材。如今想來,這個決定還真是一大賭注。記得當時任職中研院的劉小如老師曾好意提醒:「黃魚鴞數量少得可憐,能不能捉得到,還是個問題,更遑論要研究牠了。」,幾番思量後,自忖這麼難搞的動物若沒有學位做後盾,以後怕是難了。

在追鴞的頭一年,生命中第一個小孩綠涵來到世上,只是孩子的爹牽掛著山溪,心有些野了,不能隨侍在側,三四不五時還要勞煩太座幫著上山下海。憶當年,真要感謝隨我出野外的一群小跟班:李靜峰、劉彥廷、劉良力、李欣宇、蔡金助、陳美汀、傅定民、許廷宇、李鎮源、姜博仁、林宗以、黃正龍、Mark  T. Philippart、張至善、麥恕銘、方正儀、胡正恆、陳輝勝、張幸枝、丁悌芬等等,這些如今已成大器的戰友們;還有一干被無辜順勢拖下水的至親手足,包括吳世宗、吳映萱、吳旭華、孫元明等。再來,要感謝過去提供場地、住宿及情報的養鱒場業者和他們的朋友:陳鍋坼、徐傑立、石明陽、陳永欣、陳志榮、呂英顯、施文彩、李詩章、劉炎松等人。

這時期特別要感謝當時任職農委會保育科陳超仁先生的協助,幫我爭取到豐沛的經費讓研究無後顧之憂,方得以揭開黃魚鴞的神祕面紗。也要誠摯地感謝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王穎老師當年的器重及諄諄教誨。

 

File0052

 1994年在砂卡礑溪發現黃魚鴞在崖薑蕨上繁殖,是台灣第一筆黃魚鴞繁殖紀錄

 File0107

 以底片式自動相機拍攝在巢邊守護的母鴞

 File0006

 研究黃魚鴞的過程經常要在溪流中調查,夏天水大時就是很大的挑戰

 File0030

山區的養鱒場是早期的研究重心,孫老師正在設置套腳式陷阱

File0042  

研究貓頭鷹,研究人員夜晚也不能休息

File0057

 夜間進行無線電追蹤定位

 

<研究中期--金崙溪和砂卡礑溪>

研究中期在一九九八年至二○○八年,正是我拿到博士學位而初至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任教時。雖然執教地點在臺灣最南端,仍對太魯閣砂卡礑溪的黃魚鴞念念不忘,於是鼓勵並指導學生曾翌碩繼續在該地調查魚鴞的食性一年。後來研究範圍更拓展到東南邊的金崙溪,由當時的研究生潘怡如負責調查該區的黃魚鴞食性並和溪中的食物量來個對照,做為其碩士論文的主題,我們日後方得以有了比較不同地區魚鴞食物差異的基礎資料。兩地研究皆要感謝當時研究助理李靜峰的協助,更要感謝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補助砂卡礑地區部份研究經費。

P1010070

台東金崙溪黃魚鴞的食繭調查,潘怡如在大石上收集食繭

P1010009  

金崙溪的毛蟹是黃魚鴞的主食,因此也要做毛蟹的數量調查

IMG_2449

重裝進行溪流調查,晚上就在溪邊紮營過夜

 

 <研究後期--武陵>

接著,因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我們,配合鴛鴦影片拍攝計畫而進入武陵,自此與雪霸結緣了16年至今。這過程中,無意間發現武陵這個高海拔的國寶魚故鄉,竟然也有老朋友黃魚鴞現身,當下決定在鴛鴦計畫完成後,要將下個目標鎖定在牠身上了。於是當二○○三年起,有幸參與雪霸國家公園「武陵地區長期生態監測暨生態模式建立」計畫,在管理處的建議下先行由容易觀察的溪鳥「河烏」著手,為日後的黃魚鴞研究暖身。

後期研究自二○○九年迄今二○一四年,這期間我們突破許多瓶頸,再度繫放了黃魚鴞,並進行整個繁殖行為的觀察和幼鴞的播遷,可謂魚鴞研究的黃金年代。要感謝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經費,鐘銘山副處長、武陵工作站的廖林彥主任對本計畫的大力支持,前工作站楊正雄副主任和解說員張燕伶,提供食宿安排和相關資訊,讓我們有機會一圓此夢,滿足對黃魚鴞的好奇。

而這些年來協助我在武陵地區進行魚鴞研究的學生與研究助理們,首先要感謝的是汪辰寧5年來的辛勞和付出,再來是助理洪孝宇、曾建偉和學生胡景程、陳建廷、陳宏昌、賴彥廷、謝季恩、劉依昕等。感謝你們陪伴我走過這一段漫漫長路。 

b2_16新勝哥

 在武陵繫放的黃魚鴞

 IMGP3215

 無線電追蹤器材變小囉

 DSCF0026

 紀錄片導演梁皆得和工程師陳明德正在巢樹架設攝影機

 DSCF8949

紀錄片攝影師楊川懷

 

本書能順利付梓,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感謝雪霸國家公園提供出版經費,亦衷心感謝藝術家何華仁先生製作20幅精美版畫、陳瑞成老師繪製兩幅生態插畫,讓本書增色不少。還有李欣宇老師提供可愛的魚鴞家族成員和希臘女神插圖,祁偉廉和林文琪醫師協助鑑定黃魚鴞死因以及陳進億先生提供小黃魚鴞播遷的寶貴資訊。 

本書撰寫期間,李玲玲、趙榮台、高光德等3位老師以及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課于淑芬課長、蕭明堂技士及其他課室首長等提供章節架構的建議和內文的修正意見。書裡使用的部分珍貴照片,依提供年份:劉彥廷、郭智筌、潘怡如、黃永坤、洪孝宇、汪辰寧、楊正雄、曾建偉、楊川懷、邱鈺惠、張燕伶、陳進億、陳逸文、陳宏昌、謝季恩、黃光瀛、修鴻儒、胡景程、Jonathan C. Slaght、Herman Mays、Ashish Kolambekar、Phillp Perry、高佽、凃昭安、企劃編輯王清龍等。在此一併致謝,並藉由本書的出版與大家分享團隊的研究成果。 

本書美中不足的地方,是雖然在武陵地區投入了5年的研究歲月,卻無法完整呈現該地黃魚鴞的族群數目和生活史拼圖,仍留下了一些想像空間。我自我期許,這本書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另一個驚喜的開始,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註: 本書的另一位作者,山豬師母吳幸如的序中講到一個非常奇妙的、關於黃魚鴞的頭很癢的故事...但師母有交代不能破梗,所以想知道的快去買書來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wcraptor 的頭像
    iwcraptor

    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