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熊鷹叫聲是在2004年,但不是在野外,而是博子學長錄的聲音檔,這幾個檔案有熊鷹最常發出的3音節的叫聲,以及稱為巢邊叫聲的尖銳連續哨音,伴隨著瀑布水聲﹑蟬叫聲與下雜鳥叫聲,使人有種身歷其境的感覺,其實跟野外實際聽到也差不多了。當時我們剛開始進行屏東地區的熊鷹分布調查,還沒有確定的目擊紀錄,沒有鳴叫聲,只有熊鷹以外的各式猛禽,還有無盡的日曬。學長提供的聲音讓我對熊鷹這個物種開始產生模糊的輪廓,就好像從一個人形剪影進階為隔著半透明簾幕的美女身形,使我對這種雄偉的夢幻猛禽更為嚮往,有更多的想像。
許多賞鳥人的鳥音學習歷程,聽過一次確定物種鳴唱,就好像耳朵自動開啟一個新的頻道,以後就能源源不絕的接收到該鳥種的叫聲;2005年我們屏東接近中央山脈處頻繁的記錄到學長提供的這2種叫聲,一直到2010年已經累積有5大類的熊鷹鳴叫聲,但依照聲音結構的差別可以再細分成8個類型。目前為止,我們只記錄聲音,初步分析聲音結構,描述發出這些叫聲時的背景,但確切的功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知道:
(1)巢邊叫聲:聽起來像是(gigi.gigi…)的尖銳哨音,聽起來有一點悽厲,一點心急如焚的感覺。目前我們只知道熊鷹媽媽經常會在巢位附近重複這種叫聲,推測是熊鷹媽媽要熊鷹爸爸趕快帶食物回來。熊鷹的繁殖季中期,熊鷹媽媽開始孵蛋時,在幾個熊鷹穩定繁殖的區域都有機會聽到這種叫聲;只是每位熊鷹媽媽的巢邊叫聲鳴叫頻度不太相同,感覺上我們2007年台東觀察的女士就非常愛發出巢邊叫聲,而2009、2010年住在屏東南端的熊鷹媽媽則飛行叫聲與巢邊叫聲並重。
(2)幼鳥靠腰乞食聲:聽起來像是(gigi.gigi…)的尖銳哨音,觀察人員戲稱「小雞叫」。鳴聲類似母鳥巢邊叫聲,但頻率更高,有時候會有更多重複,肚子越餓靠腰越久。我們錄到的聲音是30日齡熊鷹幼鳥,在父母攜帶獵物回巢時發出此聲音,同時表現出低頭,或側頭注視親鳥並伏低身體,翅膀微張的行為。有趣的是,隨著熊鷹小朋友漸漸長大,在巢中發育後期,小朋友可以在爸媽回巢前數秒甚至數分鐘,就發出這乞食種叫聲+乞食行為,並讓出空間給爸媽著陸,觀察人員斬釘截鐵的表示,由於附近沒有基地台,也沒有電話線,所以一定不是雙親先打電話回家,那麼,熊鷹小朋友究竟是看到爸媽飛過家門口,還是先聽見父母的呼喊,仍有待後續研究。乞食聲隨著幼鳥發育也會有漸進的變化,從早期微弱類似小雞叫聲,到小熊鷹亭亭玉立即將離巢前,叫聲頻率變得較低且鳴叫時間拉長,類似母鳥巢邊叫聲。
(3)飛行叫聲:聽起來像是 (ge.li.gui…)哨音,是比較常聽到的熊鷹叫聲。通常是在熊鷹飛行叫聲的時候發出這種叫聲,偶爾是在停棲時。全年都可以聽見飛行叫聲,且雌雄鳥都會發出這種鳴叫聲,但育雛期熊鷹媽媽的飛行叫聲聽起來比較急切,而熊鷹爸爸攜帶獵物回巢前後的飛行叫聲感覺比較輕快。熊鷹媽媽聽到相公回巢前的飛行叫聲,就知道要讓出位置了,有時熊鷹爸爸帶獵物回巢時如果娘子不在家,那麼他飛離巢位後會再補上幾聲飛行叫聲,似乎是在說:「親愛的,我把午餐帶回來了!」。熊鷹小朋友在巢中發育後期偶爾可以發出此種聲音,只是怪腔怪調的,也有點像是國中小男生在青春期聲帶發育時的尷尬聲音。
(4)抖音:是短暫,急促,激昂的連續哨音。可以細分成2類型的抖音。每年十一月底到隔年一月,熊鷹的繁殖前期有機會聽見,2006年我們在台東觀察繫放的雄鳥,藉由無線電追蹤找到牠們,老朋友們一切安好,並在蒼穹展現華麗的求偶舞姿時會以抖音高歌一曲,偶爾穿插飛行叫聲。同一年我們嘗試接近一處巢位時,準熊鷹媽媽飛往巢位的反方向樹枝停棲,然後發出抖音。2007年,有幸目擊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獵殺行動,熊鷹親鳥合力圍捕台灣獼猴,在驅趕猴群過程中,牠們賢伉儷持續發出的飛行叫聲及抖音,對逃命的獼猴而言或許猶如鬼哭神號,如同魔戒當中戒靈發出的尖嘯聲使猴喪膽。而在熊鷹出沒地區生存的台灣獼猴是不是真的能夠辨識出熊鷹叫聲,還是松鴉或小卷尾這類擅長模仿熊鷹叫聲的鳥種所發出的聲音?沒有熊鷹分布的郊山(例如柴山)的猴群,面對熊鷹叫聲的反應是否跟深山的猴群相同?這個有趣的研究題目目前正由本研究室的伙伴進行中,請各位耐心等候!
(5)威嚇、警戒聲:聽起來接近(hge-hge-或hkua-)粗啞的氣音,目前尚未以錄音機記錄到。2007年我們在台東山區觀察熊鷹育雛期間,熊鷹爸爸或媽媽有時會突然停棲到掩蔽帳上方約3m的枝條,發出「hge-hge」,類似電影侏羅紀公園當中伶盜龍(迅猛龍)的嘶吼,當年的某個午後,我猶如被盯死在掩蔽帳內,無法無罣礙的到開闊處為膀胱進行減壓程序,最後只得暫時存放到保特瓶內了,當時的伙伴應該沒有誤喝了不明的柳橙汁吧?另外,2010年繫放一隻熊鷹雄鳥,保定過程中這位先生發出「hkua-」單音,意義不明,不過依據牠當時的表情,我猜翻譯成國/台語大概脫離不了三字經的範疇。
文: 黃永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