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台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定於9月及12月共執行2次,目前已於9月19日完成今年度的第1次同步調查,本次透過各地35位調查夥伴的共同努力,在各地已知的黑鳶黃昏聚集樣區中,總計記錄到426隻黑鳶。原本去年同期調查到的359隻已經是新高,但是今年9月的同步調查可謂是再創新高,為自1992年調查以來的最高數量紀錄。本次紀錄中,北部以翡翠水庫附近的山區調查到97隻為全台最大的黑鳶聚集地,而南部則以屏東三地門周圍山區數量最多達92隻。

 表  

 蔡其芯製圖

製圖/蔡其芯  

1863年史溫侯的發現記錄中提及,在台灣黑鳶是一種南北各地普遍生存的猛禽。透過訪談也有許多長者表示40-50年前仍可見鄉村地區到處黑鳶成群飛翔。然而近20年來,除了全台已知的黃昏聚集觀察點,仍然可以穩定的目擊到黑鳶族群之外,其他地區目擊到黑鳶的機率則是非常低,記錄到的數量也相當零星。黑鳶族群在台灣生活面臨到的問題包括棲地減少、獵捕壓力、環境汙染、以及因衛生條件改善而造成的食物來源減少,還有農藥或鼠藥的毒害等因素。

從近三年的資料來看,僅能說明在台灣已經屬於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的黑鳶,目前族群數量似有上升趨勢,讓我們對黑鳶的未來不悲觀,但以全台426隻的族群數量來說,仍然是少得可憐,稍有閃失,便是族群危機,因此需要各位好好珍惜與關懷,採取更多的研究保育行動進行了解及監測,衷心的希望透過各位的關懷與努力,讓台灣黑鳶族群可以繼續持續穩定的增加,希望未來的台灣能夠處處的鳶飛魚躍,讓老鷹抓小雞的故事不再只是傳說。

黑鳶黃昏聚集之調查方法簡介

在台灣黑鳶屬於留鳥,一年四季均可以見到黑鳶,在遷移季時偶可見零星黑鳶出現在遷移路線之中,然而尚未確認是否有遷移個體。黑鳶在春夏繁殖季期間,聚集情況較不明顯,而進入秋冬季後在黃昏時分時會群聚在山區之中一同夜棲,因此本調查鎖定9月及12月在已知的黑鳶夜棲地點於黃昏時分15:00開始至天黑,進行黑鳶夜棲的數量點算。目前共有12個固定調查樣區,由於樣區屬於敏感地區,為了長期調查及避免群聚的黑鳶遭到干擾,目前調查地點不公開。此外,特別說明,調查樣區中並未包含基隆港、高雄美濃、淡水河沿線或新店廣興等白天常見黑鳶的地方,係因雖然這些地區是常見黑鳶重要的覓食地區之一,但是在黃昏時黑鳶均已離開覓食地,返回鄰近的山區進行夜棲地。

鷹群是流動的,以南部樣區來看,目前已知個體會在高屏地區的三個樣區及烏山頭水庫、曾文水庫間移動;北海岸個體在鄰近夜棲地間移動的狀況亦然,因此同步調查有其必要性,藉以降低調查誤差。

2015年9月同步調查特別感謝

此黃昏聚集監測資料自1992年由基隆鳥會沈振中開始召集進行為期20年的紀錄,自2個調查樣區開始逐漸增加紀錄觀察樣區,至2013年起由台灣猛禽研究會林惠珊接續召集進行,採固定調查樣區方式,召集包括基隆鳥會成員、先前參與長期調查的鷹友、台灣猛禽研究會成員、嘉義大學蔡若詩老師研究室及屏東科技大學孫元勳老師研究室成員共同進行。特別感謝基隆鳥會的長期協助,另外感謝支持黑鳶同步調查的政府單位,包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屏東縣政府農業處。

本次同步調查感謝各地調查員及台灣猛禽研究會的支持及秘書處的協助,以下按筆畫順序排列:基隆鳥會 沈振中;台灣猛禽研究會 王李廉、李文欽、林文宏、林秀麗、林忠明、林紋翠、施旭聰、梁彧禎、曾建偉、黃書彥、楊啟姚、楊雅淇、蔡其芯、蔡宜樺、蔡岱樺、蔡明汕;其他長期調查員 王麗菊、吳志昇、吳銘、劉良力;嘉義大學蔡若詩老師研究室 張舜雲、莊皓婷、陳宇坤、溫唯佳、蔡若詩;屏科大野保所孫元勳老師研究室 李秋珊、林惠珊、邱承慶、陳宏昌、陳俊霖、許雅玟、黃子倫、黃永坤、魏心怡。

本資料期待能夠作為黑鳶族群長期監測,以及黑鳶保育行動綱領執行成果評估之重要依據。 

 

 page  

文: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林惠珊 (同時為台灣猛禽研究會 黑鳶研究小組召集人)

圖:調查照片為各樣區調查志工提供、黑鳶族群分布圖為蔡其芯製圖

本文同步刊登在台灣猛禽研究會 網頁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