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1933年間日據時期,日籍青年學者鹿野忠雄熱血澎湃帶著一批原住民穿梭在台灣高山地區,進行動植物的踏查。當時帶著一頂小圓探險帽的鹿野先生是台灣雪山地區調查的先驅,他在日本京都帝國大學以雪山地區的動物地理學研究獲得博士學位。七、八十年後的今天,當我們踩過他的足跡,站在雪山主峰上,遠眺環山部落,在圈谷冰河遺跡中進行鳥類調查,意外發現碎石坡上的陽隧足化石的那一刻,腦海憶起這位神人。



 


照片1:主峰往翠池碎石坡上的陽隧足化石。(林惠珊攝影)


現在和過去到底差了多少?追隨著鹿野先生的腳步,我們也來到了雪山,沒有帶著小圓探險帽,也已經不是原住民協助狩獵採集標本的年代,但相同的是我們也和鹿野先生一樣帶著相機、記錄本、在這相同的土地上,進行著鳥類相調查。在這七、八十年間中低海拔地區的開發改變了部分地貌、幾次火燒事件也改變了部分林相,但自從雪霸國家公園的立,開發活動在境內受到限制,山林美景依舊,在經過了這些年,我試圖想知道現在看到的鳥類世界和當時鹿野先生看到的鳥類世界是不是存在著差異。
 



 


 照片2:從雪山主峰遙望北陵角。(莊曜陽攝影)


雪山山脈主峰高度僅次於玉山,為全台灣第二高的高山,從雪山登山口海拔2,140公尺的溫帶氣候類型,一路攀升至雪山主峰海拔標高3,886公尺的亞寒帶氣候類型,在雪山主峰及圈谷冬季長時間的積雪,為台灣高山賞雪、冬季雪訓的最佳勝地。為了瞭解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生活在雪山山脈的鳥類究竟有沒有因為棲地減少、氣溫提升而遭受到威脅,所以我們從2009年至2010年間在雪山山脈展開了一連串的鳥類調查,並搭配博物學家鹿野忠雄1925-1933年在雪山山脈的調查既紀錄;比較1989年林曜松老師及1996年台灣省野鳥學會羅宏仁先生所做的生態調查記錄,想要看看過去、現在,經過幾十年的環境變遷,雪山鳥類分布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2009-2010年的雪山鳥類調查的研究中,與1925-1933年的研究相互比較,相同的49種鳥類中,海拔上升的有32種(65.3%),顯著高於沒有提升的比例(34.7%),平均海拔上升約408公尺。若和1989年比較,56種中提升的共有41種(占73.2%),高於沒有提升的比例(占26.8%),平均海拔上升約311公尺,再和1996年比較,46種中提升的共有37種(占76.1%),高於沒有提升的比例(占23.9%),平均海拔上升約183公尺。換言之,過去這七、八十年間,雪山地區的鳥類每年平均上升約5公尺,近廿年每年平均升幅更大,有10多公尺。

這些數據說明了,隨著時間的推進,大部分的鳥類生活的海拔都向上提升,大部分的鳥種居住的地方或者是覓食的棲地都比以前來的海拔更高,是什麼原因促使這些鳥類要往更海拔更高的地方去討生活。除了全球暖化所造成的影響之外,和植被環境變化、開發程度的影響,也可能有關係。

在全球生物多樣性的評估報告中,專家指出全球氣候變遷將對某些處於極端氣候的生態系影響最大,例如極地、高山以及沙漠生態系。因為這些環境條件嚴苛,在這裡生活的生物本來就處於最低條件的生存條件上,只要氣溫或雨量變化就可能會對這些脆弱生態系中帶來劇烈的衝擊。然而在雪山山脈,也已經發現大部分的鳥類海拔生活的環境都比過去幾十年前來的提高,除了讓我們更加警覺高山生態系的變化之外,也讓我們思考這樣的變化或許在幾十年內還不會有高山鳥種滅絕的問題,但未來又是如何? 

在氣候劇烈變化的影響之下,這些生活在台灣高山的鳥類是需要靠著移動棲地來調適自己以面對全球暖化下的環境呢。我想,這些山林中鳥類為了適應而產生的移動變化可能也是當年鹿野先生始料未及的吧。



 


照片3:雪山常見的鳥類(左為金翼白眉,右為酒紅朱雀雌鳥)(洪宗翰攝影)


 


文:小波、孫師


本文投稿刊載在國家公園電子報


http://www.spnp.gov.tw/Article.aspx?a=316jQTfksDo%3D&lang=1


PS. 特別呼籲 山上的陽隧足化石,千萬要讓他留在原地,屬於山林的東西胡亂帶回家的話 會被山神逞罰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