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47076376_1c7e081388_b.jpg

 

一篇最新發表在頂尖期刊Science的論文指出,只要微量的新菸鹼類殺蟲劑,就會導致食穀性的候鳥體重下降和遷徙延遲,這對牠們在遷徙過程中的存活率和接下來的繁殖表現可能會有嚴重影響。
 
新菸鹼類殺蟲劑(如益達胺)是在1990年代之後推出的新形態農藥,號稱相對於以往的殺蟲劑(如DDT)毒性低且分解快,因此迅速席捲全球農業市場,成為目前最普遍使用的農藥之一。不過近年研究顯示,這類殺蟲劑並非真的如此安全,接連發生在世界各地的蜂群崩解現象,很可能就跟新菸鹼類殺蟲劑有關。而如今,新的研究證實連鳥類都受到影響。
 
確實這類殺蟲劑不像劇毒的加保扶,只要一丁點就會讓鳥類暴斃,但是亞致死的影響其實是更難被察覺的。在北美,益達胺就經常被用來作為種子處理劑,玉米或大豆種子經農藥處理後再播種,可提高發芽和存活率,而且可以節省田間農藥的使用量。然而這些大面積的農田也是許多鳥類棲息或遷徙的必經之處,尤其是食穀性的小型鳴禽,非常有可能會啄食這些經農藥處理過的種子。
 
加拿大薩克其萬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的科學家為此進行了實驗,他們從野外捕捉一種小型的遷徙候鳥白冠帶鵐,直接餵食益達胺並留置觀察2天,然後繫上微型追蹤器再野放。這些鳥總共分成3組: 餵食高劑量、餵食低劑量和沒有餵食農藥的控制組。不過這邊所謂的"高劑量",其實只相當於4顆油菜種子或1/10顆玉米所含的農藥量,而且只有單次的餵食,所以測試的劑量是相當低的。
 
結果顯示,被餵食益達胺的鳥在後續兩天的觀察期都出現厭食症狀,尤其是高劑量組的進食量比起控制組少了70%,而這也立刻反應在體重變化上,高劑量組在6小時內體重就減少了6%,體脂肪更是減少了17%。要知道候鳥的長距離遷徙是相當消耗體力的,因此非常需要能量的補充,而這樣的厭食症狀和體重下降對牠們顯然是非常不利的。
 
果不其然,這些鳥做完實驗被原地釋放之後,透過微型追蹤器的紀錄,沒有被餵食農藥的鳥就立即啟程繼續遷徙,而倒楣被餵食農藥的鳥只能留在原地等待體力恢復,高劑量組平均要多停留3.5天。只是吃到一次農藥就要被迫停留3.5天,不只是身體虛弱增加被捕食或出意外的風險,還比其他同伴晚抵達繁殖地,可能錯過尋找伴侶、搶地盤跟開始繁殖的最佳時機。要是一路上不斷地吃進農藥呢?
 
這個研究重要的地方在於,他們不只是透過餵食找到益達胺對鳥類影響的直接證據(厭食症狀),而且成功追蹤到鳥類在野外的行為變化(延遲遷徙),明確的因果關係證實鳥類受到亞致死的影響。事實上,過去有研究指出北美有3/4的農地鳥類族群都在下降,不過大多歸因於棲地消失或是氣候變遷,現在可能需要重新思考農藥是否是其中一項重要因素。
 
最後再談一下這個研究使用的微型追蹤器。他們所利用的是一個大尺度野生動物共同追蹤系統The Motus,追蹤器本身是傳統VHF的發報器而不是現在流行的GPS,但也因為如此可以做到非常迷你(重量小於1g),讓追蹤小型雀鳥甚至是大型昆蟲成為可能。更厲害的地方在於無線電訊號不是用手持天線去收,而是使用固定式的基地台,當鳥靠近某個基地台時就會被偵測到訊號。這個計畫目前在全球已經設置500多座基地台,還持續在增加中(大多數在北美跟歐洲,不過今年台灣已經有第1座了)。嗯...,看看人家對野生動物研究的投資能量....
 
Science的原始論文: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58/1177

The Motus Wildlife Tracking System
https://motus.org/

圖片來源: 薩克其萬大學新聞稿

文: 洪孝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