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口邊、港口處,孤獨的身影在夕陽下獨行,天際線上尋著鳥兒的身影,專注且心無旁鶩。這樣的故事對鳥人而言,並不特別,長期的紀錄時、地、物的變化,透過鏡頭、透過望遠鏡,譜出了老鷹想飛的故事。

觀鳥觀心觀自然 與自然對話
長期觀察自然生態的人,在鳥會組成之中並不少見。對鳥類感興趣者,不僅是觀鳥而已,有的更對和鳥類關聯的生物,例如植物或昆蟲如數家珍,有人擅長生動的解說、熱心於帶隊,有人擅長救援照護傷鳥,或有裝備齊全追逐鳥訊者,也有家中典藏各種鳥類的書籍或收藏者。鳥人們都是一般人眼中的鳥類狂熱分子,觀鳥、觀心、觀自然,琅琅上口,而今日的鳥類是明日的人類,也是再熟悉不過的名言。
長期在相同時間及地點,穿著一身大地色的衣服,外搭賞鳥背心加上一頂帽子,帶著雙筒或單筒望遠鏡、簡單的飲水麵包,烈陽下戴副太陽眼鏡,專心觀察著遠方鳥類的一舉一動,這聽起來不正是在形容周遭的觀鳥朋友嗎?只是眼下這位,算是狂熱份子中的狂熱份子,只追逐一種名為「黑鳶」的鳥類,他便是人稱為「老鷹先生」的沈振中。

他一動也不動地眺望著遠方的山頭,除了觀察黑鳶之外,自然行腳接觸土地、撿拾垃圾揣摩著老鷹的行為。在農村野地、水庫秘境、山海交界、港口路邊,老鷹先生身處在自然之中,沒有半點違和感,融入了樹林背景。站在大石頭上方往下俯瞰,或站在制高點向下遙望著,看著黑鳶零星或成群飛過,有黑鳶在的地方,老鷹先生就在那裏。

在沈振中「你真的看見牠們了嗎?」一文中寫道:Bird watch須要細心、注意的守望、看守,也須要等待,更須要以照顧的心情為之。如此,我們才能真實的了解牠們,到時,我們祇需要在一個地點靜坐半天,不用望遠鏡,不用長途奔波,我們才能真實的看見牠們的生命。

沈振中獨照_林惠珊攝影IMG_3922.jpg 

從基隆鳥會出發 散播愛的種子
沈振中是基隆鳥會的創會理事長,各地方鳥會的崛起除了愛鳥之外,更是為了環境而奔走著。沈振中自1991年在基隆與黑鳶初次遇見後,開始觀察黑鳶,1992年底基隆外木山開發案核准,西濱道路開發,人類的大興土木使得黑鳶即將喪失棲地,他希望有更多在地人投入保護基隆環境與老鷹生存,因此邀集同好組成了基隆鳥會。

黑鳶在基隆港區巡弋覓食,基隆人從小便習慣港區有成群的老鷹,人與鷹在基隆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基隆鳥會長期關注黑鳶的動態及在地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的保存,舉辦的一場場街頭與室內的老鷹分享活動,讓在基隆長大的孩子,無人不知曉黑鳶對於基隆意義。黑鳶是基隆市的市鳥,基隆,是《老鷹想飛》這部影片的開端。 

Mr. Shen with the broken-wing Blak Kite Babe.JPG 

愛,不僅在基隆發酵。基隆擁有全台灣最容易親近的黑鳶族群,這一幕幕山、海、港區邊,一對對老鷹的困境,人與老鷹棲地間的故事,透過沈振中的筆觸,化為《老鷹的故事》一書,把這份愛與觀察傳遞到關心台灣土地的其他人手上。老鷹先生的觀察行動,也從基隆啟程,開始在全台各地,找尋著黑鳶的蹤跡。 

black kite in Keelung Harbor.JPG


透過鏡頭忠實紀錄人與老鷹的對話
手持沉重的攝影器材,跟在沈振中旁邊拍攝的是生態導演梁皆得,自1992年起長期跟拍,他是老鷹先生唯一信任的生態攝影家,只要有任何發現需要影像紀錄,便會通知前來拍攝。從像Pizza盒般的膠卷底片,到現在數位化的器材,一路追隨著拍了23年,雖然影片的解析度早已不同,但拍攝這部老鷹紀錄片的初衷卻是從來未變過。
從梁導演動心起念拍攝黑鳶紀錄片《老鷹想飛》開始,沈振中就告訴導演拍攝黑鳶就好,把這些黑鳶生態動作與習性忠實地紀錄下來,不要拍到他,因為這部紀錄片中,黑鳶才是真正的主角。拍攝期間,導演也不是沒有動過要出版紀錄片的念頭,不過總是因為資金尚未到位,隨著時間累積的影像越來越多,後製轉檔等功夫越來越龐大,讓發片更加困難。

拍攝《老鷹想飛》這部紀錄片,畫面及內容都是沒有辦法經過設計的,因此自開始拍攝後,後續會怎麼發展,掌鏡人也只能夠聽天由命,隨著黑鳶的遭遇及發生的事件,透過鏡頭在一旁忠實紀錄、守候著。像是無法預期的黑鳶棲地破壞,不在預料中的巢盜獵事件,救傷「寶貝」為教育推廣大使,抑或是黑鳶的棄巢及死亡事件的發生。 

Black Kite in Sunbathing.JPG 

出國是為了找尋台灣老鷹分布縮減的原因

以全球的視野來看,黑鳶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紅皮書中屬於Least Concern, LC等級,意即在全世界許多國家普遍存在,是無危且低關注的物種。然而在台灣,過去長者總提及老鷹的普遍存在,但目前卻已經大幅的縮減分布的範圍。為了探尋黑鳶消失的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在2001至2002年沈振中與梁皆得探訪了日本、香港、印度、尼泊爾、中國,試圖找尋可能的原因,並進行其他國家黑鳶生存棲地及群聚數量的觀察。沈振中在黑鳶大事紀中寫道,人對待土地、萬物的態度及方式才是黑鳶數量多寡的主因。

 13290005.JPG 

《老鷹想飛》這部紀錄片,收錄了黑鳶在國外群聚的情形,黑鳶振翅於日本的鄉村與都市,穿梭於高樓林立的香港,成群的黑鳶在印度及尼泊爾車水馬龍且混亂的街道漫天飛舞。然而最終還是要將這些景象帶回台灣,讓我們知道過去台灣黑鳶普遍的情況可能是怎樣的光景,而未來,我們有沒有可能再重現黑鳶普遍的景象,讓牠們重新返回這片土地與我們共存。

 沈老師至尼泊爾探訪黑.JPG 

一隻隻墜落的老鷹點出環境生態的悲歌
2010年9月我發給沈振中大哥一封信,表示希望能和老鷹先生學習,為黑鳶保育盡一份心力。沈大哥回信表示他正巧正在屏東調查,我們後來便相約一起上山調查,同行者還有學弟張智堯。在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中工作的我,其實自高中起就喜歡黑鳶,在基隆海洋大學就讀時更時常看見黑鳶,就讀野保所就是為了黑鳶而來,畢業後會回到研究室工作,也是因為可能有一個黑鳶的研究專案,豈知專案並未通過,但我仍在工作之餘學習黑鳶的調查。
研究室中專門做猛禽題材畢業的學生不少,指導教授孫元勳老師更是以研究猛禽為樂,也因此無論是學生、助理,各個都對猛禽感興趣,助理也都是猛禽專長。我與學弟及同事試圖拼湊出黑鳶可能死亡的原因,觀察黑鳶的鳥巢,並標記了黑鳶幼鳥及救傷黑鳶的成體。短短4年之內,陸續證實3隻黑鳶因農藥加保扶死亡、1隻黑鳶因鼠藥中毒而死亡,以及7隻非法盜獵幼鳥作為馴鷹的問題。
最讓人驚恐的莫過於在農地上發現超過3000隻被農藥加保扶毒死的麻雀、斑鳩等小型鳥類的屍體,同時天上還有9隻黑鳶盤旋著,並下來撿拾含有加保扶毒鳥屍體。而鼠藥檢驗,也發現8隻不同種類的猛禽之中,竟有5隻猛禽體內含有微量的老鼠藥,這其中便包含那隻因鼠藥而死亡的黑鳶。

這些,讓《老鷹想飛》紀錄片在剪輯製作時產生了轉折。

每個受到感動的人相跟隨

為了讓這部影片被更多人看見,從企業贊助及校園推廣活動開始,一開始是校園版本的影片,片長35分鐘。常常在校園版的巡迴中聽到,許多人都是受到老鷹先生的感動而來,或是受到老鷹先生的感召而關心老鷹,當然,這也包括我在內,從我高中時讀到《老鷹的故事》一書開始,而企業贊助者也在年輕時讀了沈振中的書,進而支持與贊助這部紀錄片。網友及出版社受到感動而助印《老鷹畫冊》,還有許多調查員、贊助者、媒體,都是因為感動而相跟隨著,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台灣這片土地發生的事情。 

尋求資源只為訴說一個故事
這樣一部拍攝長達23年的影片,龐大的資料及內容,如何在茫茫膠卷及檔案硬碟中,找尋到適切的畫面與鏡頭,光想就令人頭痛。如果一部紀錄片只靠拍攝者一人便全部完成,當然可以節省下一筆為數不小的經費,然而一部影片的製作,絕不僅是拍攝而已,還包括剪輯、旁白配音、音樂製作、美術設計及影片宣傳等工作,都需要大量的後製經費,這些後製工作也都各有專業領域的優秀人員。
2013年惠朋國際企業願意出資贊助《老鷹想飛》紀錄片的製作,此時也是沈振中先生於1992年立下為黑鳶立傳20年的時間。梁導演驚覺再不趕緊出版這部紀錄片,之後可能就很難再出版了,有了經費的支應,梁導演除了持續拍攝,也展開影片後製工作。
為了讓這部替黑鳶立傳的影片登上電影螢幕,台灣猛禽研究會持續向其他企業及單位爭取經費,甚至為了後續的教育推廣活動在集資平台Flying V發起群眾募資,尋求資源只為了完整的訴說一個拍攝了那麼久的故事。影片加上了國語旁白吳念真的配音、台語旁白李敏勇、林強的配樂、杜篤之的錄音指導、以及何華仁擔綱總策畫及藝術總監,《老鷹想飛》紀錄片終於逐漸成形。

曾經擔心著這部影片會不會變成壓箱寶遲遲未問世,但歷經長時間後製的努力,《老鷹想飛》終於展開了電影版的試映,且將在2015年11月20日成為少數生態紀錄片躍上全台各地大螢幕的案例。只因為各類型媒體的推廣之中,電影傳播的強度最強且最久遠,比電視節目還更能讓更多人知曉。電影版比起校園推廣版本有更強大的架構及感染力,這是將23年間的精華擷取出來呈現,透過其他電影人的配合及幫忙才能夠完成。

Black Kite couple ready to have a family, would they nurture the chick successfully.JPG 

看《老鷹想飛》時看見自己
相信嗎?在看《老鷹想飛》時,你可能會看到那個也愛護動物和愛著這片土地環境的自己。從一台望遠鏡、一頂遮陽帽、一條頭巾,這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們的故事。
相信嗎?在看《老鷹想飛》時,你看到的將不只是黑鳶,也不只是鳥類,你可能會想起石虎、雲豹、麝香貓、水獺、蝙蝠、蜜蜂、食蛇龜、青蛙、小白鶴、白海豚、穿山甲,還有各種土地和人之間的關係,會想起清澈溪流裡的小蝦,會回想到小時候漫天的螢火蟲,會想要試圖理解友善農作耕種者的辛勞,以及更重視環境用藥的安全。
其實,有許多朋友長期投入在土地及環境關懷的運動,他們對土地、自然的觀察、動物保育、研究的熱情,都像是在燃燒著自己一般的付出。《老鷹想飛》這樣的故事,對他們來說,其實並不怎麼特別。但今天有個機會,我們透過《老鷹想飛》,希望讓更多的民眾知道這些對環境付出的人,理解關心環境在做的事情及原因,向大家介紹這屬於鳥人們、長期關心環境者、也是屬於野生動物研究者的故事,環境教育人員為了什麼而努力,甚至是訴說著為什麼現在很多學習保育生態的人士轉而種田去了,那些友善種植的原因。
很多人都很關心自然環境的議題,尤其是在生態觀察上投入的鳥會朋友們,從基隆鳥會長期的奉獻、猛禽會大力的支持、各地方鳥會、NGO組織、學校的演講邀請、友善小農的對環境堅持。你所看到的《老鷹想飛》將會是個媒介,看似是一部片在介紹一個人,在創造一個神,但實際的用意並非如此,而是希望能夠介紹生態與土地的概念,讓更多人一同瞭解,喚醒從來不曾接觸過的朋友們,我們的土地環境的問題。從動物大量的消失出發,真切的去感受生活周遭環境的變化,讓更多人未曾注意到的朋友們可以理解,可以感動,然後願意一起為我們的土地環境付諸行動。
《老鷹想飛》將創造一個機會,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土地及生態環境。

文:林惠珊、林依蓉 本文刊登在中華飛羽之中

圖:梁皆得、林惠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wcrap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